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媒体环境中,"加速"观看逐渐成为年轻观众观看影视剧的新方式。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中观看时间现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加速"观看是观看时间的重要变化趋势,着重从媒介技术、作品、观众的视角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加速"观看对影视剧审美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卢金婷 《东南传播》2012,(7):112-114
有人认为,如果把传播比作河道,传播的生态就是水,传播的信息则是鱼。水在道中流,鱼在水中游。没有河道,水不能生存,鱼不能生存;没有水,鱼无法生存,河道不成为河道;没有鱼,水白流,河道徒有其名。[1]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影视剧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依附影视剧内容而存在的各"生物群"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影视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到一部电影,大到全部影视剧的总体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信息环境环境化的今天,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影视剧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考查其中人类传播活动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由合润传媒与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经过1年多合作开发的"合润SSI影视剧数据库"于2013年6月1日正式上线。据悉这是由我国首家品牌内容研究中心首次发布成果,这次成果获得了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软件专利著作权,对国内影视剧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化传媒领域的发展由感性创作向理性评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合润SSI影视剧数据库"收录了国内影视剧5800多部,影视公司近2000家,演员近5000多人,导演1100多人,编剧、制片人等演职人员近2000人,植入广告经典案例5600多个,几乎涵盖了国内影视内容娱乐营销行业各元素和各环节,全方位地  相似文献   

4.
电视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布热津斯基媒体观述评闵惠泉今天,对世界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这方面,它正迅速地替代历来由家庭、教会和学校所起的作用。—布热津斯基一个信息化、开放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充分交流的时...  相似文献   

5.
曾娅妮 《当代传播》2011,(5):104-106
儿童伴随着长大在现实成长环境中进行着自我的社会化进程,但对于在电视机旁长大的他们而言,还有一个无处不在、无可回避的成长空间,这就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指出":今天对  相似文献   

6.
前言根据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公司2005年7月公布的《中国电视剧市场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人均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约56.5分钟,影视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享受着影视剧带来的感官享受与视觉冲击的同时,影视剧组在利用风景区和文物古迹作为外景地  相似文献   

7.
邵宇航 《今传媒》2020,28(5):65-67
在当前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媒介文化景观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对于影视剧质量把关的缺位,从不同层面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重构。基于此问题,本文选取了"小片片说大片"为主要研究个案,通过分析其近三年的短视频作品,发现其为影视剧作品的把关赋予了个性化、互动参与性等新特征,使"把关"过程成为一种新的观影体验,符合受众碎片化的媒介接触习惯,扩展了"把关人"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曹华 《新闻爱好者》2011,(23):15-16
作为一群专门在影视剧作品中挑错找茬儿的人,"纠客"的出现不仅娱乐了大众,还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随着对网络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纠客"必定会为影视制作公司、制片方等机构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并成为一种全新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经过对多部影视剧的植入式广告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剧拟态环境的寄生物——各类广告形态,再恰当不过。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侵害的整体,欧德姆(E.P.Odum)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即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1]。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影视剧拟态环境中"寄生物"的特性和传播规律,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于青少年来说,电影电视更是他们在学习之外了解大千世界的媒介环境。青年是影视剧的主流观众,他们欣赏影视剧并从中获得对自身的一种参照,但我国影视剧中的青年却与他们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卢金婷 《东南传播》2012,(6):114-115
世间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叙事能力,而叙事能力体现在人类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而叙事是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来进行的。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只有影视剧能够将人们的思想通过逼真的影像表达出来,正是在这种具有巨大魔力的叙事功能下,影视剧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从网络"媒介"与影视剧相互交融的网络影视剧到移动直播与社交平台联姻的"直播间"、"弹幕"再到移动视频与社交平台持续发力的短视频,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中,影视传播产业呈现出了一副崭新的传播图景。传统电影人才入场新兴影视传播行业会带来什么?网络影视剧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如何做好产业升级和规范化运作?在经历了移动直播和持续发力的短视频业态后,影视传播的下一站会是什么等等问题成为影视传播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演化视域下的重难点。本文通过梳理新兴影视传播行业的纵向发展历程,并横向对比发现内在逻辑:每一种新兴影视传播方式的产生都体现出了人们渴望自我实现和平等互动传播的心理需求。技术和人文的交汇,或许能够让影视传播产业在新的媒介技术视野下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六.立足于视听艺术的本体,周华斌教授在影视剧艺术本体和载体、影视合流、视听艺术的媒介特性和艺术个性等不同层面对"大戏剧"这一戏剧美学观念展开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包括影视剧艺术在内的"大戏剧"观念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影视剧的宣传和推广主要是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认为只要做足了这四家媒体的功课,就有了市场保证。但《潜伏》的另辟蹊径,多方面、多层地运用人际传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了观众的心里。它的"默默无闻",让其从去年下半年一直连续火爆到至今,成为了2008年到2009年影视剧市场上的一匹黑马。本文就它独特的推广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它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记忆就是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媒介形式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特定的信息方式保存下来.媒介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而文本化是其表现形式.文本是通过文本化来实现的,文本化的过程涉及"记忆"的媒介建构和如何建构的问题.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媒介建构反映的是影视剧文本呈现的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当下"的,这和我们持有的历史观念以及所处社会情境有关;如何建构反映的是"历史心性",这与影视剧文本生产过程中信息的选择、重估、遗忘以及创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纵观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可谓冷热参半。"热"的是创作数量:仅以1995年计,国产影片146部,现实题材占60%;而7000余部集电视剧,现实题材剧更是数量空前。"冷"的是受众,对众多现实题材影视剧,观众纷纷投出反对票,以至于这一现象被有关媒体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文化新闻之一。如此分明的冷热反差说明了什么?应该肯定,对现实关注和透视的深度及力度历来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追寻的目标。但在我们的一些编导那里,现实题材却产然是创作投机的最佳选择:一不必担心寻不到让人心跳的题材,新潮话题和面孔随拉随用;二免除囊中羞涩之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语境中,"类型化"生产是中国影视剧艺术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类型"观念的混乱及对类型化生产机制的不自觉直接影响着影视剧的生产实践.为此,文章着重论述了影视剧"类型"研究的逻辑起点,辨析了影视剧"类型"观念三种范型,阐述了类型化生产的本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分析近年来热播影视剧《唐山大地震》《长白山下我的家》等,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主旋律影视剧同样可以在激烈的收视率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共有的价值观念,人性的回归或成为寻找突破的焦点. 一、主旋律影视剧突围的历史逻辑 主旋律观念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基本内核稳定的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性的观念也正是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而逐步成为主旋律的核心要素.1987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中指出:"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在人与客观环境中已插入了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这种行为却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客观环境,这也就使得"拟态环境环境化"。网络的出现更是把"拟态环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引发了受众的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