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2.
变调歌     
上在非上读半上,上在上前近阳平。“一、七、八、不”变调同,去声前边念阳平。“一”字另外还要变,阴阳上前读去声。“一、不”夹在词语中,二者都要读轻声。变调歌@邢成歧$山东郓城五界首中学~~  相似文献   

3.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4.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多的交叉音位现象 ;南京话的入声的特色是“高”和“紧” ,南京话在稳定地保持着入声这一调类的同时也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用“桌上语音实验室”(MiniSpeechLab)软件分析河北迁西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迁西方言四个单字调的调值是:阴平442,阳平42,上声3132,去声52。双字组的连续变调有三条规则:(10阳平→阴平/_+[轻声],(2)[非阴平]→/_+阳平;(3)上声→阴平/_+上声。产生这些连续变调的原因为:(1)阳平特殊的发音机制,即发音时需要更多的准备;(2)双字组的时长模式,即前字短,后字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声学实验提取基频参数,研究了蒙阴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声调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蒙阴方言有四个单字调(2个降调、1个升调和1个曲折调),其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分别为213、54、24、41。双字调共有20种组合模式,连读变调发生归并后共16种。连读变调在前后字都有发生:阴平大部分情况变为只降不升;阳平作前字时未发生变化,作后字时趋于平调;上声变调情况最为复杂;去声在前后字中都基本未发生变化;此外,蒙阴方言双字调中单字调后接轻声的连读变调模式很有特点,前接单字调基本都发生了变调,后接的轻声调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经常运用。可是在口语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不”字的读音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注意到了吗?“不”的本调音读bù,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读本调音:1.单独念,或在词句末尾。如“不,我不。”“你去不?”“我偏不。”2.在阴平、阳平、上声和轻声字前,即在非去声前。如“不吃不喝”“不行”“不好”“不了(le)”。“不”在下列情况下,就变调了:1.“不”在去声前,变阳平bú。如“不对”“不在”“不唱”等。2.“不”夹在调语中间,则变轻声bu。如“干不干”“想不想”“听不见…  相似文献   

8.
语流音变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语音现象,现代汉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多种多样,其中上声的变调比较复杂,也很有趣,本文拟从上声字在轻声前复杂的变调现象入手,探讨上声字后轻声字的来源,并试图从语音的发音原理和发音过程,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上声字在轻声字前的变调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上声相连,前变阳平普通话的上声是一种降升调,调值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升到半高,拐弯大,连读难.因此,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声音节连读时,前面的上声就变读成阳平,即由降升调变为升调.1.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变读阳平.如:勇敢 领导 广场 举手 很好2.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两个变读阳平.如:展览馆 管理组 手写体 纸老虎(二)叠字形容词后半读阴平在普通话里,叠字形容词的后一字或后两字如果不是阴平字则往往变读阴平调.1.后一字不是阴平字变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10.
费县(刘庄)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两类。非轻声两字组中除前字为上声的两字组前后字都不变调外,其他两字组普遍表现为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普遍表现为前字和后字都发生变调。  相似文献   

11.
红古口音只有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合为一个调,上声为一个调。本文详细考察了红古话二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得出如下判断:红古话原有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平声与去声合并;上声则保留了一个独立的调类,从而形成两个了两个单字调。  相似文献   

12.
以泰安东平县方言单字调为实验对象,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测算出泰安东平新派方言单字调的调型和调值,并将其与老派方言、泰安方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东平新派方言的声调调型和调值分别为:阴平低升调24,阳平高降调51,上声高平调44,去声降升调323,与老派方言相比,调型基本一致但调值变化较大,探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东平新派方言与泰安方言在调型和调值上均有差异,说明新派方言受泰安方言影响较小;不同性别的东平人方言的声调曲线有所差异:男女性别在阳平和上声上调型调值一致,在阴平和去声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临沂方言位于汉语官话方言东部偏南地区,由于处于胶辽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方言特点非常突出。轻声音节的方言特点尤为明显。临沂方言的轻声并不都是读得轻短,有时还有降升调或升调。临沂方言的轻声不仅调值弱化,其音节中的音素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比较20名5岁健听儿童与20名5岁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参数,探求听障儿童声调的发音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听障儿童较容易掌握一声调,其一声的起点、终点、斜率与健听儿童无显著差异;(2)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起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斜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3)三声调对于听障儿童的发音难度相当大,35%的听障儿童用平调或降调的形式代替三声调,其他听障儿童三声调起点、终点、折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的三声调斜率k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4)听障儿童四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四声调终点、斜率显著大于健听儿童。研究认为从发声层面,听障儿童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二、三、四声调,是因为在声调的关键点不能将基频降低到合适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试谈曲     
曲,世称元曲,是元代学主要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 带过曲和套数之分。元曲一般指北曲。曲牌之前有宫调,用以表达不同的声情。元曲讲究格律,主要指仄分上去,平别阴阳和字有正衬,以求音节之美。  相似文献   

17.
轻声、上声变调、儿化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流音变的高难度项目,句调、语速、停延则是语调学习的难点,中高年级学生的语音偏误也主要集中在声调调值、轻声、上声变调、儿化、句调、语速、停延等方面。泰国汉语语音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语音项目难度等级和语音偏误,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将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使语流教学灵活地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重视句调、语速、停延等语调教学。  相似文献   

18.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话中句调分为平、升、曲、降四种,张家口方言区的普通话能熟练运用平、升、降三种句调,但由于受方言句调影响在曲调中出现一种独特的变化形式,这一形式应引起该方言区普通话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井陉方言在方言区划上以往多认为属北方方言中官话的范围 ,通过调查发现该方言仍有百分之五十多的入声字 ,保留着与其它三声明显有别的读法 ,因而断定它当属于晋语区的张呼片。语音系统中声母有 2 0个 ,韵母有 3 2个 ,分开齐合撮四呼 ,声调有平、上、去、入 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