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2.
“意”是唐五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意”的含蕴丰富,既指涉诗歌构思创作中的情思意绪和区别于以景写情的直接抒情的创作方式,又指涉诗歌用意曲折隐微的风貌特征以及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创作冲动与灵感.对“意”的批评,唐人反对“意熟语旧”,贵独创;表意要求言简义丰、声律谐和、“内外意”各自表意完足而又契合无间.唐人以为,“意”是诗歌创作中的主导性要素,并由此提出并丰富完善了“以意为主”、“意先语后”与“意在象前”的论题.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唐人提出“意在言外”与“语穷意远”,强调诗意表达应含蓄而避免浅露直白,要求在简洁的文字之中蕴藏尽可能丰富的意蕴.唐人论诗以“意”为焦点的现象标志着诗论史上重“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古人关于文体的认识散见于诸多特定的范畴之中。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意格”说中蕴藏着古代文论家的文体现。谈论诗.离不开“格”.正如谈论诗离不开“意”一样。也由于“格”的义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意话语同诗格话语在古代诗文之论中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以“意”为“格”,意就是格,格就是意。  相似文献   

4.
《意境》一书把传统的意境理论置于中华民族化大背景之下。对意境生成的化根基和思想渊源作了深层次的考辨,并贴近中国古典艺术实际把意境放在它所滋生的艺术土壤和艺美学意义上予以把握和描述,因而能博采众长又不类前说,得攻玉之石成发新之论,但意境研究的拓新价值更在于实现其理论的现代转换,以获得可言说的现代话语内涵。重构意境范畴,厘定意境蕴涵,拓展意境界面,并与现代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实现理论精神的融通,是达成意境理论现代转换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北韩学校语法中对格范畴的规定为依据,对南北韩在格范畴上规定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并明确指出之所以在规定上存在差异,最根本原因是由于二者对于格和格助词规定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要深入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就应当对其范畴的涵义、类型、内在关系及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规律、哲学范畴和教育学范畴的关系,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范畴体系的开放性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要深入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就应当对其范畴的涵义、类型、内在关系及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规律、哲学范畴和教育学范畴的关系,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范畴体系的开放性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谢成名 《文教资料》2012,(14):57-59
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传信范畴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传信范畴的定义、语法化程度与情态系统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认识观、语法化和语法性等三种相应的研究立场,并指出语法性的研究立场比较适合汉语传信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格的理想,得到了一些主理想和素理想的几个结论.  相似文献   

10.
美学范畴的探讨是认识美的本质的重要途径。这个领域分歧很多 ,却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范畴的哲学界定 ,区别美的范畴、审美范畴与美学范畴 ,揭示它们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 ,探讨丑的美学归属。而且 ,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们对美的认识在不断进步 ,美学范畴也自然随之发展 ;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 ,我国学者在美学基本范畴认识及概念表述上存在着分歧 ,笔者这里也作了一些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诗表现出冲灵隽永而超迈的韵味,也有超脱世俗的佛老思想的色彩,体现出相对的和谐与稳定,呈现出一种柔曼的气氛;其表现语言冲淡自然,毫不雕饰,有一种让外观完全消融于内在含义的倾向,甚至追求一种得意玄言的境界,使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2.
本是从意义论的角度对庄子言意之论思路的清理。论首先分析性确认庄子意义论的实质是谈意义的源始之发生,而不是谈事实性状态中意义与陈言的关系,进而确认庄子言意论的内在意向是要不断地回返意义创生的本始,搜毁历史状态中的意义板结,为语言-意义的创造确定根基。由于上述确认,章廓清了中国后世极为发达的诗言意义论的地基;源源不绝的关于诗意特殊性的探索和创说何以能从“言不尽意”论中生发而来。  相似文献   

13.
诗可译,但古汉诗英译,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诗的内容和意境的领会与再现;诗的形式、韵律、节奏的传达,行为主体的确定及时态的选取。  相似文献   

14.
《枫桥夜泊》诗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枫桥夜泊》诗中的词语,重建历史语境,以探求诗的意境,得到与传统解说大异其趣的新意。  相似文献   

15.
废名小说以其诗化语言、诗化意境及禅趣美,复活了传统诗性,开诗化小说之先河,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为后来的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炜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29-32,44
以李清照词作的花姿意象为分析文本,探究李清照狭窄的视觉意象所护持眷顾的体验意趣、内在情感,并渐次梳理当下诗性文字连类生发的欣赏限度,即惟有疏落其词作与其人生的间架关联,才能更贴近其实是意识书写的文学真相。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古典诗词一般具有微言大义的美学特征。《蒹葭》的表层意境具有个性化、稳定性特征 ,其深层意境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归纳唐以来意境范畴的共性,据此而溯源。发现:意境与唐之前珠水、隐秀等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摄取其间的同构要素,求证其共同源点,证明在中国美学史上从老庄至清末确实存在着关于该范畴持续运行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纵轴,证明了其在唐代诞生的必然性、境象关系等。将传统意境主线和始自王国维的现代意境予以多视角对比,发现了两种意境的本质、特征的六大差异,并尝试回答了关于本命题的若干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