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书店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辑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供研究者参考。巴人的《论鲁迅的杂文》、霁楼编、赵冷(巴人另一笔名)署的《革命文学论集》、巴人与人合写的《边鼓集》、《横眉集》均被收入重新问世。《论鲁迅的杂文》是巴人1940年在上海沦为孤岛时期写的,该书分“序说”、“鲁迅思想的三个时期”、“鲁迅杂文的形式与  相似文献   

3.
在《呐喊》与《彷徨》里,作者以严肃的批判和含泪的温情,通过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暴露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另一方面,他又以轻蔑和憎恶的笔锋,勾勒了一群群愚昧落后、屈从苟安、麻木冷漠的庸众相,揭露了“不长进的民族病态”,鞭挞了从昏睡入死灭的不觉醒的人生。这群庸众,在作品中类似跑龙套的,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鲁迅刻划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观斗》一文中有这样一番话:……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不消说,忽而自然不免又打起来了。其中“自然”一词在原稿中是“当然”,在收入文集时,作者将“当然”改为“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先让我们看“当然”和“自然”这两个词的用法。“当然”有这几个意思:一、表示肯定,这种肯定是不容怀疑的,事理上一定是这样的。如:(1)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的。(2)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当然是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二、表示某种推理的必然结论,或某种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5.
冯光廉先生在《鲁迅小说研究》(天津人民出社,1989.10版,以下简称《研究》,引文不另标出)中指出,建国以来,鲁讯小说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一些研究者“从政治革命与鲁迅小说关系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二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三是八十年代末期一些研究者从“鲁迅精神气质、人格特征等方面来研究作家主体与小说之间的联系。”这个归纳大体上是准确的。论者从事鲁迅小说研究,虽说恰好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但主要成果却出现在末一阶段。这一学术文化背景,也使他的研究自成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当然是经典性的科学论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应该说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逐步深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试略加论述。“立人”——鲁迅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初期,就经常考虑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经常考虑这三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顾明远、俞芳、金锵、李恺等四人编著的《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书,对鲁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尽的论述,这是一本出版得很及时的好书。《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正文分“鲁迅的教育实践”、“鲁迅的教育思想”、“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鲁迅的学生忆鲁迅”、“鲁迅教育活动大事年表”等五个部分,书前用“周建人同志回忆鲁迅的学习与教育活动”作为  相似文献   

9.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0.
胡士莹先生在其《话本小说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中说:“小说话本自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体制、格式。它的基本体裁可分为六个部分: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并解释“头回”为“冒头的一回”,“因其自身就成为一回书,可以单独存在,位置又在正话前面,所以叫回头。”这种看法当源于鲁迅先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话本》:“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辟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说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日得胜。”然则鲁迅所言“头回”,实即小说话本之引首部分。并未将其与“篇首”、“入话”区别开来。赵景深《中国小说史略旁证》本是为鲁迅原书作注的,但在“头回”问题上却完全采用了胡士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时下 ,中国大地上又泛起来一股贬损鲁迅、诋毁鲁迅的浊流 ,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想方设法诋毁鲁迅的人格力量与文学成就。或抬高周作人贬低鲁迅 ;或攻击鲁迅的创作思想充斥“怪、力、神” ,宣扬鲁迅的美学思想是丑学思想 ;或不遗余力地阻挠深入研究鲁迅与全面评价鲁迅。这里仅举一实例 ,可窥一斑。有一篇《鲁迅的编辑生涯》的学术论文(刊于1997.10.7《文艺报》理论版) ,著者潜心治学 ,从编辑学的角度精研鲁学 ,文章颇有新意 ,《光明日报》先是刊载了数千字的主干部分 ,继而《文艺报》又全文刊载 ,在当时反响颇大。就是这样一篇两家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是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五十年代炮制的一部黑书。在这本书中,姚文元以捍卫鲁迅传统的“卫士”自居,批判别人说:“他们伪装鲁迅的拥护者,口口声声鲁迅如何伟大,但事实上却险恶地歪曲鲁迅思想和创作,用作他们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这些话,恰恰是姚文元的自我写照。他自己正是采取反革命两面派手法险恶地歪  相似文献   

17.
该书由闽江学院中文系廖诗忠博士撰写,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依次是:鲁迅思想中的“复 古”维面、“新生”祈愿中的文化归源之思——鲁迅与先秦文化、民族原初生命力的再造——鲁迅与先秦神话、民族原 创性观念的价值重估——鲁迅与先秦思想、民族古老“心声”的现代回响——鲁迅与先秦文学、民族“新生”母题的 深层建构——《故事新编》与先秦文化。该书是中国鲁迅学史上首部系统、深入论述鲁迅与先秦文化深层关系的专  相似文献   

18.
王宏志(1956— ),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士。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师。著有《思想激流下的中国命运——鲁迅“左联”》(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1年9月版)、《文学与政治之间——鲁迅·新月·文学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9月版)。另与秦贤次合编《诗人朱湘怀念集》。  相似文献   

19.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在作品的结尾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通过这一呼喊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结合当代社会,寻求鲁迅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