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第一线的来稿,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从而使报道既快又真实。短尾猴是1984年10月24日被捕获的,老百姓传言为“野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杨蕾 《新闻前哨》2002,(2):13-14
去年8月下旬,各 大报刊纷纷载文,称8 月18日神农架发现一 直立行走的奇异动物, 神农架林区政府方面 认为这就是人们俗称 的“野人”。在科学昌 明的今天,一个荒谬 的、与科学相违背的论 调依然大有市场,是颇 具讽刺意味的。那么这 种有“野人”说何以被 广为传布并为人们所 接受呢?笔者希望从传 播学角度,结合自身实 践经历,对有“野人” 说传播现象做一番剖 析。 一、神农架是否存 在野人 首先,我们要明确 一个问题,即神农架是 否存在野人。神农架存 在“野人”的可能性几 乎为零——这是凡是 曾本着严谨求实的态 度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10,(38):20-20
日前,中国有关专家重新建立起对中部原始林区神衣架进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组织,并正筹划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前年二月,由湖南运抵武汉的“毛公”,经鉴定为猴科猕猴属中的雄性短尾猴。但在鉴定前夕,国内一些新闻报道曾将它说成是“野人”而轰动了华夏,震惊了海外,连纽约的《美洲华侨日报》等海外报刊也相继作了报道或转载。出现这种虚假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人为地捏造离奇诱人的情节,抬高“毛公”的身价,造成“毛公”就是野人的错觉,藉以赚取钱财。这只“毛公”,是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由湖南省新宁县水头乡平栗村两位农民,在该村后面的平栗山腰砍柴时发现的。经他俩呼唤、策划和指挥,由同村二十九名村民和两条猎犬,通过近半个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野人,在学术上被授予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不明灵长类动物”。对唯一的实物证据一毛发进行的科学检测发现,野人并不存在,而是一些形形色色的动物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湖南新宁县捕获了一只珍稀的雄性短尾猴。今年2月,这只猴被送到武汉。2月5日,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把它说成是“野人”,并说“长毛鬼”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野人”之谜揭开在即,它“脸酷似人,全身长毛,满脸胡须,能喜能怒,吃食似常人,通人性……”。国内外一些报刊也随即以讹传讹,作了转载,成了中外新闻界轰动一时的奇闻。后来,经过追补报道,才逐渐纠正了过来。现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读报中发现一类“巧合新闻”。比如,徐洪刚事迹的报道刚刚见诸报端,便有题为《他也叫徐洪刚》的报道出现。仔细一读,报道中除了这位战士碰巧与徐洪刚同名外,并无其它的新闻价值可言。再如,新闻媒介刚刚宣传了好军嫂韩素云,不久就出现了有关“秦素云”、“张素云”的新闻。也是军嫂,也是“素云”,却并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某报不久前登出了孪生兄弟双双应征入伍的消息,随后便有好几篇孪生兄弟个个刻苦训练、双双立功受奖的文字、图片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0.
说起老记者陆拂为,很多读者就会想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野人”张候拉轶事》等一篇篇优秀新闻;眼前浮现出百折不回的“棉花迷”吴吉昌、历尽坎坷的“老坚决”潘从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在西藏进行了20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日前透露,根据他的野外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是与“人”的体形很接近的棕熊。可是,此前一位国外登山运动者还坚持他亲眼看到了“雪人”。 现任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驻拉萨办事处主任和西藏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的刘务林,曾参加过无数次西藏野生动物普查和专项调查,主持建立了  相似文献   

12.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1):66-66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4.
透视克隆报道姜在忠自英国人宣布克隆成功绵羊“多利”以来,新闻媒体对克隆的报道确乎热了一阵。我曾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对克隆技术和克隆成果有很多疑问不得其解,是别人都读懂了有关克隆的新闻报道而唯我独痴?后来我发现很多人也没有搞清楚,而且是严重地不清楚。比如,...  相似文献   

15.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6.
魏兰新 《新闻三昧》2006,(10):29-30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众的灾难是媒体的节日”。好像没有由头,就出不来好新闻,就不能“吸引读者眼球”。于是,媒体出现了一种倾向:“没有由头找由头”,甚至“创造由头”;一旦有个由头,便一哄而上,全都跟着“炒”,并在“炒”的过程中“竞赛”,题目越耸人听闻越好,内容越出人意料越好,如能制造出“轰动效应”那就更好。不管科学与否、客观与否,也不管后果如何。结果引发了一系列“小事炒大”,甚至“无事炒出事来”的报道,误导了读者不说,还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近两年有关与健康有关的危机问题,常常在媒体上引起波澜。我们仅以去年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每天总要阅览不少报纸,感到报上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这对改进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又发现:有些报纸,在刊登一则批评稿后,紧接着又对被批评单位来一个表扬报道,有时批评的与表扬的竟是同一件事。我们询问一位报纸编辑后,方知其中奥妙:原来是为了设法“弥补”一下被批评单位的“声誉”。据了解,出现批评之后的“弥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被批评单位上门纠缠。这是因为地方报纸所报道的多是本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距离报道对象近。有的单位和部门,一受到批评,就会找上门来,即使无理,也要对你来个软硬兼施,迫得报社非  相似文献   

18.
当多雄一雌时,野人如何进行交配呢?看看下面的场景吧! 琼·丝丽在1995年4月撰写的《人类学及科学界的新使命》一文中,谈道:“我所接触的野人群体,像英国绅士对待妇女一样,显得彬彬有礼。充分显示了对女性的尊重,这表明野人有接受人类文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湖南新宁县捕获了一只珍稀的雄性短尾猴。今年2月,这只猴被送到武汉。2月5日,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把它说成是“野人”,并说“长毛鬼”挑  相似文献   

20.
近来,在同一些基层台站的同志攀谈中发现,他们对批评报道顾虑很多。一是怕搞批评报道麻烦多;二是怕触到“正面宣传”这根高压线,因而批评报道在平常的广播宣传中少到惊人的程度。笔者所在的淮阴市,去年抽查九月份的一周新闻稿件,发现在十二个肥市级台站的一千多篇用稿中,没有一篇批评报道,在年终的广播宣传检查中也发现很少有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