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试论李渊在大唐帝国创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李卫宏,王剑川在中国两千年间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李唐王朝堪称波澜壮阔、辉煌壮丽之朝代.7—10世纪,它以其强盛国力,威慑四海,显居封建强国之前列.它驾驶中国历史航船近三百年,为中国和世界文明作出了...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出身于陇西贵族,唐高祖李渊次子。他文韬武略,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玄武门发动政变,迫使李渊交权,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家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这都与唐太宗丰富的治国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强盛与进步从来都不是孤立产生的。认为中华文明是独立成长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同样为中国文明的强盛做出过积极贡献。没有孤悬海外的文明,文明始终是传入与传播的互相依赖过程。今天中国传统文明要走向复兴,同样要加强与国外先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4.
通常,人们在讨论诗歌的盛兴与发展的时候,往往"言必盛唐".而在探索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之所以兴旺发达的原因时,又把这些原因归功于唐王朝蓬勃发展的生产力和强盛的国力.诚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其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它发展的某些时期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如唐王朝从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高涨,一片繁荣升平的景象,和经济高度发达相对照的是诗歌持续繁荣的盛况.唐代诗坛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多种艺术风格斗妍争奇,诗歌体制成熟完备,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宏伟景象.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从没有把周边弱小的国家变为自己殖民地的历史,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代也极少发动对外战争,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战略一直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对于安土守居的重视和对远徙征战的反感;作为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仁政”等学说,使中国基本不存在发动侵略或“不义”战争的思想土壤;地理方位限制以及中国特殊的文官制度,造成中国有不事侵略的强大的内在约束。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国力强盛的文明国家。尤其在文学领域中出现了极其繁荣的景象。其中诗歌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成为我国对建社会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繁荣既有外因更有内因。有必要从历史条件、社会基础、人民生活、文学传统等方面对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作一点探讨和研究。唐代诗歌繁荣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为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李唐王朝,王长安  相似文献   

8.
唐王朝的疆域比两汉更加广阔,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关系.李世民和大臣们总结经验时,把和睦兄弟民族,"爱之如一",作为建立强盛唐王朝的重要经验之一.这是值得人们加以分析和研究的.一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军出击,活捉了颉利可汗,提前四年实现十年内击败突厥的誓言.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魏征君相缔造了贞观治世,堪称我国政治史上的绝唱。其建立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小农经济基础的治国理念、思想,以及相应建置和制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和政策,使传统的国家、政府、人民三者的关系,调整到十分和谐的状态,开辟出我国儒家民主政治的最高境界,成为历代王朝效仿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曾经风云一时的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他在位的前半期,用人唯贤,不求边功,积极进取。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最繁荣、最鼎盛时期(即开元盛世);但在其统治后期(即天宝年问),日益走向专横自负,骄奢淫逸,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日益黑暗。致使爆发了空前的地方对中央的大叛乱——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鉴于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唐玄宗李隆基呢?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贞观之世拓土开边,声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至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大振亦足媲美贞观,故唐代乃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皇朝。贞观、开元以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一切均冠以“唐”字相称: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字为“唐字”,称中国本土为“唐山”。这种情形至今仍无多大变化,尤以南洋及日本人更喜欢这些称谓。唐朝覆亡后,宋元年间依然如是,而到了明清,外国人士称呼中国为“唐”依旧不绝于书。公元九世纪初年,日本弘法大师撰《性灵集》卷四说:“空海自家,试看新作者,不减唐家。”这是说他自己所制的毛笔不逊于中国的毛笔,此亦为日本…  相似文献   

13.
年号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纪元所立之名号,既是特定意义的记述年代的标识,也是自汉至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纪年方法,因而在我们日常阅读史籍和古代文学作品、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甚至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时,随时能遇上或听到一些诸如天汉、建安、贞观、天宝、洪武、乾隆等年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不管什么人物、通过什么途径,只要一旦建立政权,有了国号,同时也就必然有了年号,统一的“正统”王朝如此,一方“僭窃”的地方割据政权亦同样,农民起义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例外。国号年号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其意义在于国号是政权的名称,年号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中国历史上也就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年号。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孕育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形成,商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文明完善与发展时期,春秋时代为奴隶制文明向封建社会文明过渡时期。由于我国古代文明是在四周具有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形  相似文献   

15.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王朝,和短命的秦朝比起来,不但时间长达二百年之久,而且在此其间,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政治秩序安定和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史学界探讨的很多,但大多属于宏观分析,对知识分子在其间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特别是把其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社会阶层来考虑还注意不够,就此,本文做一点点尝试。  相似文献   

16.
安西回鹘王朝,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建立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新疆天山南北和中亚一带的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它在我国新疆历史上以及维吾尔族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我们对回鹘西迁首领庞特勒的去向问题判断失误,因而把九世纪中叶以后回鹘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混在了一起。我国有关新疆和维吾尔族的历史专著中,关于安西回鹘王朝也未被提到。本文根据中外有关的历史资料,在专家们研究的基础上①,谈谈自己对该王朝发展史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庸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非常发达的国家,其地域面积广阔、国力强盛。庸国的成就几乎包涵了全部的古代文明因素,所以,它在中国古代史上应该是一个全面进入文明的国家。以竹山为核心的堵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从巩固明朝的统治出发,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重治官吏赃罪。朱元璋的惩贪治赃为明前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记述唐太宗君臣"贞观之治"政治得失的历史典籍——《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统治者高度重视《贞观政要》,学习其治国之道,亦在史籍编纂中频加效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