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尔和利亚     
文革时期,有位一向自以为是的宣传部长,喜欢到处作报告,一谈就是几个钟头,先国际,后国内,再到本单位。有次谈到非洲形势时,他说:阿尔和利亚这两个国家……听众愕然。有人递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长达十年之久,群众组织起着非常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探究"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发展及其活动,以及对"文革"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文革"时期群众组织所建构的社会动员的网络机制。反思"文革"时期群众组织可以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动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甘肃的相关美术机构、组织或被解散或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美术骨干遭批判,美术创作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度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沪辰 《老年教育》2014,(2):16-17
“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中,《海港》是惟一一部反映工人题材的作品。这部戏是如何红遍全国的呢?  相似文献   

5.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蜀 《老年教育》2010,(12):18-19
年龄稍长一些的人大概还记得,“文革”结束后不久,放映了一部电影叫做《戴手铐的旅客》,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戴红袖标的女红卫兵,在水果摊上挑来挑去地拣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喊道:“要斗私批修!”红袖标女则回敬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7.
汪丽萍 《文教资料》2011,(25):21-23
"文革"十年的文学译本迫于局势原因,大部分以"皮书"的形式存在着。文章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论、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论为基础,从对非公开文学类译本的存在形式、特点剖析入手,解读此间翻译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操控带来的一系列潜在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文革"史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基本遵循"上层斗争说"和"社会冲突说"两种解释路径。两种解释路径将考察的历史主体均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部分人,忽略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影响和互动,造成对许多历史事实认识和理解的相互冲突。对"文革"的研究应当有新的视角,即从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这一大的历史进程的角度,从社会分层的角度,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审视"文革",以深化对"文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革”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为数众多,本文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音节形式和构成情况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此期新词语的音节形式比其他阶段的新词语长,而在构词上,则有高频使用的构词成分多、“数字构词”多、“军事构词”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席卷全国的热潮.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对这场运动加以审视,探究“文革”时期知青投身上山下乡运动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并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49):227-228
"文革"时期,《人民日报》共刊登了200篇涉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文章,其内容概括如下:在我国,人口的增长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同时,是按照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方法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地实现生育计划。渠道是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品和有关的医疗服务。而这200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反映的是一部"文革"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叶兆言是当代一位比较独特的怍家。他小说书写的内容包括“夜泊秦淮”系列、“抗日战争”系列、“文革”时期的农场学校、当下中国的城市乡村系列,无论是表现现实人生,还是书写历史存在,亦或探讨人类本真,他的小说部表现为一种无望且又沉重的苍凉之态:这是因为作家记写的故事多与死亡、失败、背叛、战争联系在一起,故事内涵充溢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他3岁那年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带着一条病腿,他艰难地读完初中,在"文革"那个不能继续升学的特殊时期,在其他同学都走上工作岗位时,却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他.当时的他觉得自己"似乎被社会抛弃了"……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电视连续剧《许世友上将》热播期间,我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每集必看。看着看着,“文革”时期在许世友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的那段日子,便又清晰地展现在脑海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保持了放权改革的一般逻辑,但创设战备型的体制模型强化了计划的控制,限制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抓革命,促生产”的制度逻辑安排限定了体制变动的方式,歪曲了体制化观念,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变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解放体制观念,培育新的制度化,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对“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突然爆发,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作为全国经济工作总指挥的周恩来,为了尽力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一方面忍辱负重,顽强抗争,自始至终抓住经济工作关不放松;另一方面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决策和组织领导。尤为突出的是,周恩来善于巧抓机遇,因势利导,运用高超的斗争技巧,促进经济工作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十年动乱中不至于崩溃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晓先,曾是中南海保健组成员。“文革”时期担任中南海保健医生,后担任江青的最后一任护士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