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格兰教育大辩论,是一场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辩论深入到英格兰古典大学内部,是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论辩。辩论主要围绕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而展开。在辩论过程中,科学教育构想日臻完善,大学改革共识不断积聚,为英格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近代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识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教育大辩论是一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辩论在苏格兰大学与英格兰大学之间展开.是新兴的功利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一场交锋,是功利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一场激辩。辩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改革动力等方面。在辩论过程中.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英格兰古典大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1893年恩格斯首次提出有关"意识形态的终结"问题。此后,关于该问题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展开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又一次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在高校,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多元化和西化等现象。有鉴于此,高校应当营造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发挥教师的课内外引导作用和重视辅导员的人生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这次学制改革大辩论中,同学们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点,讲授内容和教学态度等方面揭露出许多问题,经过批评和辩论,使每一个教师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我现在将自己在这次思想改造中的粗浅体会和收获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目前正在开展的关于太平天国叛徒李秀成的大辩论,是一场划清敌我界限的大是大非的辩论。我仔细地读了辩论双方的文章,真理愈辩愈明,现在,叛徒李  相似文献   

7.
“辩论” ,据《现代汉语词典》 ,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揭露对方的矛盾 ,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特殊的年代 ,“大辩论”如火如荼。辩论场上人头攒动 ,口号震天 ,慷慨激昂 ,义愤填膺 ,好像每次辩论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而令笔者记忆清晰且历久弥新的却偏偏是几次“小辩论”。所谓“小” ,是因为论辩双方参与人数少 ,辩论内容单一 ,用时短 ,社会影响微乎其微 ,除去几名当事人 ,几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 ,小辩论中反映出的普通人的正义感、独…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美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爆发的一场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大辩论。本文从大辩论的背景、基本内容、提供的有益借鉴和取得的共识与存在的缺陷等四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给出了比较客观的评论。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在这次大辩论中,支持和反对建构主义观点的双方学者,似乎都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而极少、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哲学基础这类更高层次、更为核心的问题。这样的辩论,只是就事论事,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本次大辩论留下的最大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6年10月以来,苏联教育界围绕题为《合作教育学》的一篇文章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辩论,至今还在继续。从表面上看,这场辩论是由苏联《教师报》(苏联教育部和教育工会中央的机关刊物)编辑部发动的。1986年10月初,该报编辑部约请了七位长期从事教育实验并且已经取得卓越成效的教育革新家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七人当中  相似文献   

10.
遂宁专区中学教师在第四阶段整风学习时,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大辩论。这场辩论是针对着算帐派、观潮派、怀疑派和反对派散布的勤工俭学影响教育质量、不适合普通中学特点的论调而开展的。整个辩论过程中充满着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的斗争。反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人提出:  相似文献   

11.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关于《丑陋的中国人》引发的大辩论,本身就是对中国人的一次大检视。1986年,大陆版《丑陋的中国人》问世。在代序中柏杨说,酱缸国每天最大的事就是辩论,他们是不是酱缸国。谁曾想,这句话倒是一言中的。在之后的一年里,讨论到底是不是酱缸国几乎成了大陆文化界最成为兴趣的一个话题。而最终,正应了代序中那个病人所说的:中国就坏在你们这种人手上,使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全害了三期肺病,因而看不起我们。这是柏杨的原话,仿佛他早就预视到了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日本幕末官方主动开展与中国交涉的首选地。在1862年到1868年间,日本德川幕府多次派员到上海或通过英国人转送信函给上海道台等方式,试图与中国建立通商贸易及派驻领事等外交关系。在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修订《修好条规》的过程中,上海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记载的雩礼共九次,其中八次集中在鲁襄公五年到鲁昭公二十五年之间。旱灾频繁发生在初税亩制度实施之后的几十年间,绝对不是偶然的。它内涵的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气候和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试图对此进行探微,以便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教育成本增加的资助问题和公私立院校之间的竞争问题,引发了美国社会各界关于高等教育财政问题的一场大辩论.这场辩论围绕学费问题和政府的资助方式展开,以效率和公平为尺,以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分配为论争基石,形成了激进改革派、温和改革派和维护低学费传统派三方主张.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资助理念,不仅挑战了当时的高等教育财政模式,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彰显,发展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1860年至1862年間(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太平軍在忠王李秀成的領导下对上海发动了三次大規模的进攻;第一次进攻是在1860年7、8月間,第二次进攻是在1862年1、2二月間。第三次进攻是在1862年5、6月間。太平軍与清軍和英法侵略軍以及侵略者所組織的洋枪队进行了无数次的激烈斗爭。这几次进攻都使清朝  相似文献   

17.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闻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钱玄同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先驱"反传统"的"偏激",一方面表明了五四先驱对于传统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一种在斗争中的表达策略.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好似一场关乎生死存亡命运的群体大辩论,新旧阵营分别属于辩论的正反方.既为大辩论,为了取得辩论的效果,就应该采取辩论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偏激"就成为正方辩手所采取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而这显然是一种特定言说语境中的修辞策略,不可作脱离特定语境的僵化式理解.在具体操作实践的层面,五四先驱对传统文化多采取辨证取舍的态度,既有批判,也有肯定,既有破坏,也有建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重评五四"的思想潮流,一些学者对五四的文化激进主义作出严厉批评,但如果能还原到特定历史现场和言说语境,把"偏激"视为五四先驱所运用的一种具有修辞性质的表达策略,那么,我们对五四先驱的文化激进主义的评价也许就不会过于苛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代嘉靖前期,即公元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正是程朱理学衰朽但仍占居统治地位,王守仁心学却风靡一时之际,在学术界曾发生过一场既不受程朱理学约束,又无王守仁心学影响的独立的辩论,这就是持气一元论的王廷相与主张形神二元论的何瑭之间的一场关于形神问题的辩论。辩论双方论点明确,针锋相对;其辩论问题的水平与理论成熟的程度,足以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形神问题辩论并列,是继桓谭、王充和范缜之后又一次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分析了1988年至2008年间美国总统的竞选辩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词汇层面、短语层面、小句层面揭示美国总统辩论的评价性特征以及评价性语言在辩论过程服务于辩论目标的运作方式。作为评价理论的应用型研究,本文印证评价理论在分析辩论语篇的可行性的同时,也为辩论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