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价值应与司法公信的基本内涵相契合。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致使其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未能得以有效体现。在理性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的价值的基础上,剖析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构建法律制度体系、科学定位职权、改革选任制度、创新制度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赋予当事人陪审程序启动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由人民群众的代表与法院的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重要形式。文章探讨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制度构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陪审员制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保障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安康市汉滨区法院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大合议庭审理案件、“事实审”与“法律审”职权分离、“社区宣誓”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不健全、人民陪审员参审规定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参审规定、履职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实施对人民陪审员在产生方式、任职资格、审理案件范围、权利、经费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与过去相比较人民陪审员制度有了长足的新发展,文章从《决定》颁布以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缺陷;颁布以后在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期对弘扬司法民主、实现司法公正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建军 《红领巾》2005,(1):105-107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正逐渐步入法治化轨道.为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须对该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好诸多关系,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上达到司法民主与审判职业化、人民陪审员权利与义务、立法上的原则性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无知的美德与提高执业素质的四个统一.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获得较好的实施,但也存在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不足,参审时间难以保证,履职能力受限,物质保障存在差距,当事人主动申请安排人民陪审员的案件极少。建议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力度,赋予人民陪审员切实可行的权利,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及其所在单位不履行义务的责任,降低人民陪审员的学历选任条件,规范人民陪审员的告知程序,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物质待遇。  相似文献   

7.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2005年5月1日,我国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正式实施。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行的是陪审员由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的体制,笔认为这是一种不伦不类的管理体制,这是权力的妥协,而不是权力的平衡,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该建立一种由人大常委会来管理的体制,人民陪审员的作用主要是监督,它与专职法官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平衡关系从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对担任陪审员进行学历限制,将普通民众排除审判领域,违背了设立人民陪审员的初衷,导致民意代表性弱化,不立于树立司法审判公正形象.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一种法定方式与重要渠道。当前该制度存在人民性难以充分体现、参审范围不足、制度异化等问题,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优化随机抽选方式、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等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立法的推动下,人民陪审员制度重新焕发活力,对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并未根本解决,开庭审理前不准备、开庭审理中不发问、审后评议中不评议等现象仍然存在。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手段,完善我国陪审制度,让人民陪审员有机会陪审、有能力陪审,最后不得不审。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的提出,要求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官员必须依法公正地行使司法权,而要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司法机关一定要独立,司法官员就要职业化和精英化。同时,为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公正地司法,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存在“司法独立的制度虚置、理性司法制约的缺位”这一普遍性结构缺陷,形成了司法制约与司法独立自我关联的“悖论”,因此应建立司法公信与司法独立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不公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体制的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司法体制的行政化及行政权对审判权的非法干涉。为维护法律尊严,确保司法公正,必须对观行司法体制进行深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司法中立、公正平等、透明公开、独立、民主、效率、司法职业化、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对裁判文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裁判文书的创新应该继承我国历史上判词优秀的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国外裁判文书的先进经验,及时反映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公正与效率”的载体、沟通法官(法院)与公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审判组织形式,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独立原则的不断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学术界对其存在和废除问题产生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司法独立原则的角度,分析审判委员会的利与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审判委员会的完善、改革,在贯彻司法独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审判委员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同时也应加强新闻监督力度,新闻监督对促进司法公正很有成效也很有必要,但新闻监督也有损害司法公正的表现,因而对新闻自由应有一定的法律限制,保证新闻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法裁判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裁判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官,依法定程序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后,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论性判定的活动。司法裁判受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情感因素也是法官在断案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因素,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并且值得信赖的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理念,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实践中必须坚持司法人权,并对司法实施有效监督.律师作为广泛参与司法实践的非司法人员,其执业行为对司法公正有着独特的影响.律师是司法人权的忠实捍卫者,是司法监督的有效实施者,是程序公正的直接推动者,是实体公正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9.
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阶段进行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司法文明。文章首先阐释了现代司法文明的基本理论,接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司法文明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仍需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而其中首要的突破是现行司法(法院)体制的改革。现行司法体制的一大弊端是: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司法独立原则没有真正实现。要消除妨碍司法独立的种种弊端,治本之道是切断地方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控制,使司法在身份、人格及意志上取得真正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