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认识米”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创设比赛情境,自然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上“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身体尺”,从多个角度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有幸与市教研员一起参加了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其中一天的赛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对于这个内容的理解,仅从教学重点一项来看,六位赛课老师分别有“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两种明显不同的理解。同样的内容,为什么确定的重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教学思考] “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好玩的长度”。教学思考:物源于人,生活中几乎所有物体的设计都是符合人体工学的。物体的长度和身体尺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物体的长度为了符合大部分人的使用需要是有统一标准的。例如,公共区域楼梯的踏步宽度不能低于26厘米,小区的大门高度一般不低于200厘米等;也有一些物体的...  相似文献   

10.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50-52。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 “认识米”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根据表象初步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2.运用迁移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测量能力、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在往年教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时,班里常常有几个学生对于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掌握的比较模糊,做题时常出现“5米=(50)厘米,跳绳长2(厘米),铅笔长12(米)”之类的错误。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类似的错误经常在几个学生身上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8.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1S):37-38
“1节手指是1厘米”.“1根手指头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它是学生个体真实体验的表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活的课程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没有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沿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一情境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引发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厘米和米之后,继续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后,在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建立、根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问题上仍然模糊不清。这种认知缺陷在一些学生身上甚至会持续到小学六年级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原因,除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充分之...  相似文献   

20.
加强估算教学 提高估算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粉笔、黄瓜对二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但一部分人将它们的长度分别标成75厘米和25米(四、P15,此处“四”即现行数学课本第四册,下同)。对题目“李新家4口人,九月份吃盐1200克,平均每人每天吃盐多少克?”四年级学生仍错算成每人每天吃盐300克。到高年级,目测旗杆之高,居然有答120米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还不如说估算意识不强,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不过,问题虽表现在学生的答题中,但根子却出在我们的教学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不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