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使北林区油松小蠹虫发生原因及防治的调查分析。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案,以便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上一篇中,无人翻阅的书引来了蠹虫,当它和蠹虫理论时,却受到了蠹虫的反驳。那接下来,无人翻阅的书会怎么样呢?是继续和蠹虫辩论呢,还是寻找自己不被人翻阅的原因呢?请看书的系列寓言第三篇。  相似文献   

3.
宋·苏轼《嘲子由》:“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堆满几案的尽是落满尘埃的书卷,我天天攻读它就如同蠹虫一样。可谁知道圣人的思想意识,去阱不在古书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及华山松大小蠹虫习性的研究分析,阐述了华山松大小蠹可持续控制的层次和水平.提出华山松大小蠹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09,(21):27-27
同学们,你知道书香门第的“书香”是由何而来的吗?其实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在书中放置的一种芸草。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相似文献   

6.
大凡喜欢藏书的人都知道,书是很容易生虫子的。为了防止生蠹虫甚至书籍被咬食,人们往往需要进行一番较为原始(但不失为科学)的处理。例如在书籍中放置些芸香草。这种草具有一种清香之气,既可防生蠹虫,又可清除书本因通风不好或放置长久而产生的发霉气味,从而使人一打开书籍,就有袭人的清香扑面而来。芸香草,亦称“奥草”或者“牛不吃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草有奇特浓烈的香味,入药可祛风、通经、驱虫。由此看来,这所谓的“书香”,当然是“芸香草”之“香”了,绝非“油墨的气味”。何况不论是从前书卷中字迹的“墨汁”,还是现在书本中字…  相似文献   

7.
《五蠹》选自《韩非子》一书,是韩非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共十七小节,洋洋洒洒七千余言,蔚为大观。按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至四小节为前一个部分,第五至十七小节为后一个部分。所谓“五蠹”,是指当时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国君左右亲近的人)、“商工之民”五种有害于国家的社会蠹虫。这篇文章依据古今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用充足的论据阐明了法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严厉斥责了那些不利于法治的“五蠹之民”,并提出了养耕战之士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在书的系列寓言故事第一篇中,当自我感觉良好的无人翻阅的书被同类讥笑为徒有虚表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接下来它又会怎样表现自己呢?请看系列寓言的第二篇。无人翻阅的书听了同类的话,心里自然是很不开心的。他想,这分明是嫉妒。自己不会保养,还说人家没用。哼,浅薄,小人之见。可是有一天,这本无人翻阅的书,忽然觉得身上痒痒的,难受死了。他忙朝身上看去。呀,原来是一只蠹虫在啃噬书页。无人翻阅的书气得质问蠹虫:“喂,你怎么一点常识都不懂,啃书也不选择一下对象。破旧的书一排一排有得是,为什么专挑整洁清爽的书啃?你不觉得这太无聊了吗?…  相似文献   

9.
成语“书香门第”,指历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何谓“书香”?原来,古人为了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就在书中放置芸香草。这种草具有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称之为“书香”。因此,旧时称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常用“书香”一词,如“书香人家”、“书香子弟”、“世代书香”等。  相似文献   

10.
书香与铜臭     
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而且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或曰“知识分子家庭”即被称之为“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日暮途穷,新兴的地主阶级生气勃勃。奴隶主贵族与地主阶级的斗争,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儒法两家的大斗争。 韩非,这个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同儒家的反动说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五蠹》中,韩非针对儒家复古倒退的主张,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进步观点,并尖锐地指出,儒家一伙是新兴社会的蠹虫,主张要除掉这些危害国家的蠹虫,实行变法革新,以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专政。《五蠹》是一把刺向儒家心脏的利剑。今天读起来,仍能感到它那犀利的锋芒。 韩非在《五蠹》中,一开始就列举了上古、中古、近古,直到当时的社会变迁,提出了具有辩证法因素的进步历史观,认为不必遵循古法,墨守成规,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反对儒家“法先  相似文献   

12.
流动的水是不会发臭的,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蠹虫,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任何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或错误,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靠批评或自我批评来解决。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人就不会有进步,集体和国家  相似文献   

13.
“四人帮”的御用笔棍梁效、罗思鼎之流在他们的“影射史学”中散出这样一种论调:在春秋战国的古代变革时期,私人工商业是破坏新兴地主经济、阻碍社会进步与国家统一的“蠹虫”,而工商业者,尤其是大工商主,则是“奴隶主残余势力”,是“复辟活动的社会基础”。这种摭拾“法家人物”的一些牙慧,再加以实用主义的杜撰而炮制出来的谎言,是为“四人帮”篡党复辟的阴谋服务的,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韩非子·五蠢》中所说的五种蠹虫 …○ ①儒家、墨家、道家、纵横家、五行家 ②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 ③学者、言谈者、贪佞者、近侍、商工之民 ④儒生、侠客、强盗、倡优、奸商 2.诸葛亮《出师表》中向后主提出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德福 《教书育人》2006,(12):62-62
人自母体初长,乃混沌一整体,行走世上,被外物分割得七零八落。疾病分割肉体,亲朋分割时间,高楼大厦分割空间。作家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中说,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这是高雅者,而低俗者却被金钱、权势、美色、俗务等分割着,成为金钱奴隶、权利蠹虫、邪恶怪兽、庸碌之蚁,而人的心灵时刻需要书页的剪裁,才能缝制精神礼服,熨平心灵皱褶,补上生命漏洞。  相似文献   

16.
刘德福  龙健 《教书育人》2005,(12):56-56
人自母体初长,乃混沌一整体,行走世上,被外物分割得七零八落。疾病分割肉体,亲朋分割时间,高楼大厦分割空问。作家毕淑敏在《精神的二三间小屋》一文中说,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这是高雅者,而低俗者却被金钱、权势、美色、俗务等分割着,成为金钱奴隶、权利蠹虫、邪恶怪兽、庸碌之蚁。而人的心灵时刻需要书页的剪裁,才能缝制精神礼服,熨平心灵皱褶,补上生命漏洞。  相似文献   

17.
《促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课本将“蠹贫”注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我认为“蠹贫”应解释为因读书谋取功名未遂而贫穷。蠹,这里是蠹虫,书鱼之意。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促织》中的成名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这篇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运用历史颠覆法。在历史上 ,关羽、刘备、诸葛亮分别是忠义、仁爱、智慧的化身 ,是千百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 ;但《华容道事件的真相》这篇小说却一反传统 ,把他们刻画成了徇私枉法、政治投机的蠹虫和骗子 ,从而使旧题材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是因为关羽在落难的时候 ,曹操给他的“福利待遇不错”。得了人家一点好处 ,竟连国家的利益都可以出卖 ,这哪里还有半点忠义 ?关羽如此玩忽职守 ,可刘备“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就屁事也没有了”。其中的“猫腻”是“若关羽一刀结果了那厮的性命”,…  相似文献   

19.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熹光膝盖蹊跷面容白皙B.伫立贮存蠹虫自出机杼C.庇护静谧遮蔽惩前毖后D.讣告附和馥郁人烟阜盛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组是A.禁锢荦荦大端蓦然回首言必信,行必果B.联袂黄梁美梦曲意逢迎有志者事竞成C.嘉奖锲而不舍遗误战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D.急燥关怀备至竭泽而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2)昨…  相似文献   

20.
人自母体初长,乃混沌一整体,行走世上,被外物分割得七零八落。疾病分割肉体,亲朋分割时间,高楼大厦分割空间。作家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中说,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这是高雅者,而低俗者却被金钱、权势、美色、俗务等分割着,成为金钱奴隶、权利蠹虫、邪恶怪兽、庸碌之蚁。而人的心灵时刻需要书页的剪裁,才能缝制精神礼服,熨平心灵皱褶,补上生命漏洞。先哲们一生用书页剪裁自己,为我们留下了语言的刀剑,藏之于馆阁,待之于书肆,这是后人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蕴灵之圣物。打开一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