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诗经别意     
《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摽有梅,其实七兮笪沂?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笪沂?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相似文献   

2.
诗经别意     
《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摽有梅,其实七兮笪沂?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笪沂?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相似文献   

3.
摽有梅     
<正>摽有梅~① ,其实七兮~②。求我庶士~③,迨其吉兮~④。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⑤。摽有梅,顷筐塈之~⑥。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⑦。【注释】①摽:坠落。有:语助词。②其实:它的果实。七:非确数,指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③求:追求。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相似文献   

4.
青梅树下     
<正>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召南·摽有梅》我孤独地站在这个山头,记不清是第几个十年了。“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犹记当时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向我走来时,吟出的这句诗。他欣喜于我的一树白花,也欣喜于阵阵淡香,一如村庄的百姓满足于山头嘉树。百姓想得没有诗人多,他们更关心的是初夏时我的枝头能挂满多少青青果子。  相似文献   

5.
文学以形象思维见长,数学以逻辑思维见长,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然而,偏有诗家高手能将二者合而为一,创作出巧蕴算式而饱含情趣的诗歌。现略撷数例,与读者共赏。《诗经·召南·摽有梅》开头写道:“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其中暗蕴两道减法算式:10-3=7,10-7=3。诗中把树上的梅子看作十分,借以比喻女子自己正值美妙青春。先说还有七分在树(意为仅落  相似文献   

6.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7.
《诗经·召南·镖有梅》的开头为:“镖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镖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此诗暗含两道减法算式:10-3=7,10-7=3。之所以说暗含这两道试题,是因为此诗是把梅子(比喻为青春)看作十分,先说有七分在树上,后说树上仅剩三分,借此来说明要珍惜稍纵既逝的青春(即诗中女青年希望求婚的男青年不要贻误佳期)。南朝乐府民歌《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这首写长途旅行的诗中暗含一道减法算式:3300-1300=2000。旅行者边坐船行走,边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行程,随即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归…  相似文献   

8.
《摽有梅》是《诗经&#183;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摽”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摽”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摽”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摽”应该当“树梢”讲,“摽有梅”应该为“标(摽)有梅”。  相似文献   

9.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10.
雪天话梅     
《诗经》里说,"摽有梅""墓门有梅",这是对"梅"的最早记述。其后有名的典故,像三国时曹操的"青梅煮酒",南北朝时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落梅妆",其实都是孕育梅之韵的前奏。梅真正融入文人的情趣里是在魏晋南北朝,此后经过盛唐的发酵,至宋达到了艺术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相似文献   

12.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探"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摞"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揉"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揉"应该当"树梢"讲, "搡有梅"应该为"标(標)有梅".  相似文献   

13.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首先,看到题目《病梅馆记》,就不由人不产生疑问:梅何病之有?此病从何而来?能否救之、疗之?作者开篇并不急于解疑,却先说江浙盛产梅,为下文广贮病梅以疗之作下伏笔。接着作者指出,对于梅花,“文人画士”有其欣赏标准:以曲、欹、疏为美,否则就认为无姿、无景、无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此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刚正不阿、有骨气、生机蓬勃的人才遭到忌恨、摧残、杀戮;…  相似文献   

14.
梅是中国的名花之一。中国人欣赏名花,不仅仅在于赏形、观色,更注重于花的文化特质,如香、韵、意境、联想等,因此中国人欣赏名花,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和非凡的境界。在全世界,这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可以比拟的。在中国人的赏花意趣中,有“比德传统”,如《爱莲说》称莲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有“比兴手法”,如《诗经·摽有梅》以“摽(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而遐想、联想与拟人化的极致发展,积淀为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体系,如梅、兰之清香远溢,坚贞不屈:竹之虚心有节,四时青葱;菊之傲霜怒放,高雅宜人……梅兰竹菊被美誉为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美德、雅趣的象征。而“梅”位居“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咏梅的佳作成千上万。历史上,宋人尤喜咏梅,特别是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问世后,有宋一代,骚人墨客竞相咪梅,百态千妍,争奇斗艳,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这里选编三首宋人咏梅诗,请读者吟咏之,鉴赏之,以期步入一座清幽雅致的小园,让一股清朗之气充盈于你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病梅馆记     
<正>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  相似文献   

16.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说君兮君不知。这是刘向(公元前79—前8年)《说苑》载录的一首越人唱给楚人的情歌,世称《越人歌》。楚王子鄂君子晰泛舟于新波之中,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 滥兮抃草滥予?  相似文献   

17.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 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其诗中所谓: 杂树,指无价值的一些树。 梅,则指极有价值的树。 偏,指倾向。 咨嗟,赞赏。  相似文献   

18.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相似文献   

19.
隋唐五代石刻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典故词语,有些词语在形式上亦有一定的变化.文章以石刻中多次引用的“摽梅”一词及其变体“標梅”为研究对象,考察该词及其变体在石刻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变体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