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是在幻想的形式中再现现实中的矛盾.正如鲁迅所指出,神魔小说的特点在于:“义利邪正  相似文献   

2.
《野草》的写作意图、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说,主要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说,主要是对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有的说,认为仅仅“面向内心”和仅仅“面向世界”都不对,《野草》的每一篇都是既有面对现实世界的斗争也有面向内心进行自我批判;有的说,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地战斗、讽刺和批判;有的说,苦闷、仿徨、颓唐的情绪是这本散文诗的主调.还有其它说法,有代表性的是这几种.我们是赞成主要表现作者自己内心世界这种看法的.这不仅由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散文诗是心灵的歌,它不侧重于描绘客观世界,而强调用形象直接象征自我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从综合各篇的主题、题材和表现方法中可以看出:《野草》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的确有别于鲁迅杂文的针砭时弊和小说的再现现实.这个集子虽然也有一些篇章尖锐地攻击时弊,但更主要的用意还在表现作者求索的愿望、斗争的豪情、思想矛盾的解剖以及由现实触发的感想,等等,换一句话说,更主要的是表露自己内心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艺术,前人多有称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全集》第8卷,270页)但《庄子》的内容,则完全反映了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情绪,宣扬虚无混世,使人悲观消极。可以说,它确实体现了“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庄子》思想的批判,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已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对于《庄子》的艺术,或推而广之,对于《庄子》一类内容反动而带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应该怎样评价?如果因为内容反动而把它们的艺术性一概否定,这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由于肯定它们的艺术性而不加分析批判,不揭露它的那种艺术性愈能起着毒害人民的作用,就很容易在称颂它们的艺术成就时引导人们接受其中的思想毒素。郭沫若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中,肯定与否定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引用鲁迅关于《西游记》的一些论述,作为自己的论据。那么,鲁迅到底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他是如何全面论述《西游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的?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西游记》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前策划经常看到孩子们在下课时翻图画书《西游记》,突然萌发和孩子们聊聊的欲望,交流一下他们眼中的人物形象,真想知道他们眼中的《西游记》是怎样的一幅画卷。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早已从电视中、图画书上产生了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正生活在他们的想像世界中,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生活感受。主题就定位在“你说我说《西游记》”吧!教学设计怎样细化?我发现有点为难自己。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流溢生命动感的课堂一般不会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但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选择和高…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 ,其最早的故事渊源发生在唐代 ,《西游记》定本于明中叶。在演变过程中 ,每一种体裁版本 ,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这里试着解释以下三点 :1.今天的《西游记》读本 ,在体系与方法上 ,有着一种不容调和的矛盾。它的创作方法是以道教之事为骨架 ,而其思想体系 ,却是一览无遗地崇佛恶道 ,且态度刻薄 ,情绪激昂 ,这是为什么 ?2 .它究竟是如何以道教之事为骨架而说故事的 ?3.再说作者。以上三个问题 ,实质上是一条藤上的三个瓜 ,顺着“西游”故事的历史演变探索一下 ,古今所疑 ,…  相似文献   

7.
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应该不应该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近几年来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争论双方,各持己见,至今未能统一。汪锡龄同志是赞成矛盾同一性应该包括转化的。他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85年1期)发表的《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中,论述了“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同一性包括二重涵义,即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是包含互相转化这个内容的;他并且进  相似文献   

8.
“我来讲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眼镜叔叔说。“是《西游记》吧?”孩子们说。“不,不是那个《西游记》中的故事,”眼镜叔叔说,“里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更没有白龙马。这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他一个人去到印度,取了真经。”  相似文献   

9.
童话叙事的空间是幻想与现实共存的空间.童话故事在这里发生、展开、高潮、结束,构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与《夜莺与蔷薇》里,充分利用童话幻想的特质,让故事在幻想与现实的空间里自由穿越,表达了作者唯美主义的思想观,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现世的关怀与不满.故事中,幻想空间与现实空间所分别代表的幻想与现实交流、碰撞,使作品凸显出独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人物设计褒贬的佛学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小说为载体,通俗地图解佛学思想,弘扬佛法,点化众生的教科书,也是作者针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开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一剂良方。孙悟空在这个佛学著作申是人闻罪恶的制造者,《西游记》在前半部分对孙悟空所持的是否定的态度,作者真正肯定的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斗战胜”佛,真正肯定的是孙悟空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1.
_瞽史_刍议     
“瞽史”见载于《国语》.但“瞽史”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史籍未有记载.有的同志说,“瞽史”是春秋时代一种盲史官类的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盲史官这类人是不可能有的,“瞽史”指的应该是某个不幸失了明的史官.首先,“瞽”、“史”与“瞽史”有区别,不能混淆.在《国语》中,“瞽史”两字并列而出现的有五处.其一,《周语上》:“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子)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相似文献   

12.
吴祖湘先生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中指出:“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无独有偶,200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西游记〉随想》一文也说:  相似文献   

13.
《二郎搜山图歌》的作者吴承恩对“猴老”之类的妖魔显然是持批判态度的,而《西游记》的作者受到明代心思潮的影响,在前七回的描写中在肯定孙悟空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同时,对其因自私欲念的膨胀所导致的放纵也进行了否定和有分寸地批判。这正是《二郎搜山图歌》、《西游记》与阳明心学在反对主体放纵的哲学主张上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以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件为创作背景,结合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繁杂的叙述将现实与虚构、事实与想象杂糅,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和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爱恨交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以茶开始,背后却反映了西方男性对东方文化的幻想和自身所惯有的后殖民傲慢而导致的文化移情及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5.
“大闹天宫”(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游记》的前七回,除闹天宫外,还应包括孙悟空出世称王、寻师得道、龙宫借宝、冥府除名、官封弼马等情节),无疑是《西游记》中非常精彩的篇章。打开《西游记》,神猴孙悟空就首先以其奇异的出身经历、顽劣机智的个性、高妙超群的本领、大胆而无拘束的行动,倾倒了广大读者。应该说,《西游记》前七回,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戏剧,电影经常以其内容独立演出,王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有的评论者认为是两个,一个依据是前七回与后面的取经故事在思想意义上有区别,另一个依据是第七回以后的情节转入了另一个故事,即取经和阻挠取经的故事。从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的主题只有一个,即通过孙悟空这位匡扶正义、乐观向上的形象,展示了其不倦地追求人生旨意的精神发屋过程,同时客观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神魔小说.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由明代吴承恩集大成的巨著.小说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想象丰富,故事奇特,语言诙谐,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全书可分两大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通过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后九十三回,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怪,勇往直前,历尽艰辛,终于成功.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刻划了孙悟空火眼金睛,明辨敌友,爱憎分明的独特性格,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全书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只有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同时,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消除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但书中又写孙悟空“归正”,宣扬佛教的威力,称颂“贤君”统治,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8.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19.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蒙古族戏剧作家,他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故事,对小说《西游记》影响巨大,在取经故事的演变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受到当时统治者宗教观念的影响,杂剧中表现了对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佛道二教也可以相互交融,但作为关注现实与民生的作家,杨景贤在《西游记》中也对宗教作了嘲讽。  相似文献   

20.
从小,我们就听着《西游记》《哆啦A梦》等故事长大。那时候,我们就幻想着自己也能有孙悟空那样飞天人地的本领.幻想着自己有哆拉A梦那样的百宝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