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每晚7时31分的天气预报是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节目。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首先要收集各地气象站提供的如温、压、湿、风等各种气象资料。这些资料被电传到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原材料”。其次是制作天气图。第三是分析天气图。要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24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天气的演变情况,预报未来天气。第五是进行天气会商。天气预报的方法很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2.
去年,春城小学成立了气象小组,积极开展地理科技活动。科技组结合地理上册第五课《天气状况》的教学,组织学生到昆明气象站,参观了气象站地情组、观测站,听了高空探测组同志的介绍,同学们对天气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们收听天气预报,并作一周的天气预报记录。同学们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早上进校,就来  相似文献   

3.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bine Analysis Process System,简称MICAPS)是一套集气象信息显示、国家地理数据、历史气象数据、人机交互处理、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图形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利用这套系统软件,可以在工作平台上通过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荻取所需要的各种气象信息,输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采用人机交互作业方式,检索、分析各种气象信息。将MICAPS引入大气科学专业天气分析和预报综合实习中,不仅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宜春市短期气温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敏  朱丹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8):108-110
运用欧洲中心850hpa温度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充分考虑850hpa气温数值预报变量与最高、最低气温变量的相关性,参考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气温日变化,结合预报员经验订正,制作宜春市短期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暴雨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利用1980—2000年气象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研究产生大一暴雨的影响系统和环流特征,建立天气模型,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8年8月中国北京和青岛等地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奥运会气象服务的承担机构,此前4年是中国气象局全面实现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承办一届世界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庄严承诺”,提高奥运气象服务水平,根据中国气象局《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各种气象专门人才包括雷达、预报服务人员等;这其中,针对预报服务人员进行的英语培训是奥运气象服务英语培训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气象新一代多尺度通用数值预报系统的成功建立,标志着中国气象局党组在新世纪之初做出开展气象数值预报自主创新研究正确决策结出了丰硕成果。这里,凝结了中国气象局科研与业务部门、中国科学院以及诸多大学等研究机构和业务单位的100多位科学家6年多来夜以继日科技攻关的心血。这一系统的成功建立,初步实现了几代中国科学家希望自主创新研究发展我国自己的数值预报体系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田旭东 《地理教育》2015,(Z1):108-109
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课标解读:通过研究"标准"内容,可看出本条"标准"有两个要点。一是天气系统图的判读。通过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学习,能够判读和分析不同的天气系统,其中重点是对天气系统的学习和解读。二是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通过能够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分析了解天气系统,从而总结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条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状况。  相似文献   

9.
动态     
《福建教育》2008,(6):3
【教育部:农村学校可根据灾害预报调整上学时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预警通知》指出,各地正进入初夏汛期,是雷电、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基础沉陷等灾害的高发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D题要求,研究多个气象观测站间的信息共享问题。为提高效率,设计气象报文剪拼方法,并归纳实施该方法的通用性原理;建立完成气象主站间信息共享所用时间最小化模型,再通过数字循环产生轮换对称,快速编制具体的信息传输方案;针对气象副站的补充信息共享问题,制定主站的转发替代量公式,继而针对两种概率提升要求,分别建立站点容量最大化一般性模型;进一步利用剪拼传输原理,通过直发前段、剪拼转发、直发后段环环相扣,精准编制具体的信息传输方案,并给出传输方案中两个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突变性以及复杂非线性问题,利用神经网络对复杂非线性过程拟合能力强且对映射关系变化反应速度快的特点,采用门控循环单元(GRU)神经网络为算法框架,将某省1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近5年的地面能见度及相关要素数据预处理后形成本地化能见度数据集,通过该数据集对网络进行1~4 h预报时效的训练、测试与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基于GRU神经网络的大气能见度短临预报算法其均衡平均数(F1-score)、准确率(accuracy)和风险评分(TS-score)指标明显优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临近K指数(KNN)与支撑向量机(SVM)大气能见度短临预报算法。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8,(13):4-4
4月2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2008年第2号预警通知,指出各地正进入初夏汛期,是雷电、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基础沉陷等灾害的高发期。抗灾能力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接到有关部门重大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后,可以适当调整上学时间,严防灾害导致师生伤亡。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汛期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通知提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要特别注意预防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各地要根据辖区内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诱发因素,加强校舍清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及检测,针对各种灾害,建立健全各项汛期预警体系和制定防灾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确保师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气温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参数之一,其中气温预报对识别干旱、洪涝等极端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机器学习理论,提出一种将随机森林(RF)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相结合的多信息融合气温预报方法.首先,运用差分法将气象观测数据转化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其次,运用RF方法挖掘出与气温高度相关的特征变量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  相似文献   

15.
李斌 《地理教育》2011,(9):26-27
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前三个课时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表现,在简单天气图中,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判断天气状况,既是本节的概括和总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本节课程标准为"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关注天气状况,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业务基础上,考虑到提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功能服务的共享,提出了一种云计算平台上的GIS服务动态聚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分布式体系架构,并将其应用于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中。应用实例表明该动态聚合服务实现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布式数据的服务功能共享。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业务基础上,考虑到提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功能服务的共享,提出了一种云计算平台上的GIS服务动态聚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分布式体系架构,并将其应用于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中。应用实例表明该动态聚合服务实现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布式数据的服务功能共享。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抗击特大洪灾中,我国采用了亿次计算机及时分析气象变化数据、雷达遥感卫星传递灾情评估资料、因特网瞬间将洪水信息与世界沟通等先进技术。诸多的科技抗洪方式,为降服洪魔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抗洪斗争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凭借巨型计算机和图形工作站,可以随时快捷地调阅高空和地面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多方位多角度地监视天气的细微变化,做出准确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预报模式,国家为此装备了"银河二号"亿次机和3台每秒20亿次的CRAY巨型机、引进了IBM每秒85亿次的巨型机,由它们组成的网络把…  相似文献   

20.
南方高温     
《数学教学通讯》2011,(28):10-11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并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