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2.
“黄金中道”集中体现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精华,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它是一种“至善”的境界,是美德之所以为美德的在量的方面的规定性,过度与不及都会引起美德向恶行转化.而实现全民的“至善”就在于实现黄金中道。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下简称“百家争鸣”)一课,教材有两处提到“礼”:一处是,在介绍孔子的主张时写道:“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另一处是,“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教学过程中,就笔者的观察,教者对“礼”都不太重视。随着...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礼嘉中学建于1942年,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尊礼重德”的学风教风,确立了“德礼化人,敏学笃行”的校训。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弘扬“尊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探索在德化中感知礼仪、在礼仪中修习品德,以礼仪滋养美德,以美德塑造人格,形成了具有礼嘉中学特色的“德礼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6.
美德伦理以美德和人格为基础的道德评价理论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是与其强调主体而忽视行为、强调美德而忽视规范的理论特点分不开的。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空前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特征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因此,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最终走上建立规范美德伦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字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史记》效《春秋》而作,这是司马谈定下的义例。《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3.
余焕超  刘猛 《下一代》2013,(10):17-17
放大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8月7日下午,江苏省阜宁县隆重举行首届“十大美德少年标兵”暨百名美德少年颁奖典礼。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次为“十大美德少年标兵”颁奖的嘉宾不是县领导,而是该县2012年度评选出来的顾加法等十大“阜宁好人”。“十大美德少年标兵”获得者、该县益林初级中学七(4)班的沈岩松从顾加法手中接过奖杯,激动地说:“今天真是太激动了。我终于见到了拾金不昧的中国好人顾加法爷爷.他就是我的学习榜样,让我来当他高尚品质的继承人吧!”  相似文献   

14.
鲍跃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5+151-95,151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倡“克己复礼”,坚持维护礼仪文化.本文在梳理“礼”的历史发展及内涵变化的基础上,从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和对礼的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孔子“礼”的发展,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孔子的礼仪文化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主张辩证地对待孔子的礼仪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相似文献   

15.
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 ,人类早有发现。在我国奴隶制时代商周时期的“国学”里 ,所制订的基本教学内容“六艺” ,即 :礼、乐、射、御、书、数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 ,“乐”同“礼”一样 ,放在“六艺”的首要位置 ,是培养人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六艺”包括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因素 ,可以使人才得到和谐发展。其中“乐”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对音乐的教育作用高度重视。他曾说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儒家亚圣孟子也说 :“仁言不如乐声之入人深也。”荀子说 :“乐者 ,治人之盛也。”太史公司马迁还说 :…  相似文献   

16.
英国有一句谚语:“行为美好品自高。”一个人“美貌”之动人不仅取决于他面容之姣好,同样,一个人“美德”之感人是须借重他行为之高尚。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勤俭的语词本义入手,揭示勤俭的丰富内涵,论述了严守勤俭道德规范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勤以利民,俭以奉身”,“以人为本,注重实利”和“修身践行,礼不逾节”;提出弘扬勤俭美德的有效途径在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自治区党委将2008年确定为“思想道德建设年”,尤其强调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银川市委提出了以“四德”(礼德、信德、孝德和爱德)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如何切实落实区、市党委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年”的各项安排部署,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中华美德教育,是“中华魂”、“中华根”的教育,其中,“孝、礼、勤、诚、耻”为主要内容。为了使中华美德传统能在学生中间重新生根开花,学校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探索出一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读中思———美德教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优秀书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文、古训,包含着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许多闪光思想,渗透着中华美德。学校引导学生有鉴别地读一读这些书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美德种子。我们重点开展了“四个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