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宦官政治空前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有良知的士大夫则与宦官集团作了坚决斗争,而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残酷镇压。在这场斗争中,虽然得到人民支持的士大夫阶层是正义的,在力量对比上也一度占据优势,但由于政治经验缺乏、斗争策略错误以及思想观念陈腐,最终导致斗争的失败,使“党锢之祸”成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则成为这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5.
学界论及东汉党锢,多站在代表正统、道德的士大夫立场,表现出对宦寺阶层行为的轻贱。本文欲突破这一思维框架,从宦寺所代表的社会下层民众努力争取向上层社会流动而重新建构政治人物标准的角度,子东汉党锢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6.
党锢之祸和东林党争分别为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两大救世悲剧。两大历史事件遥隔千余年,其间,士人们的救世行为和所遭受的残酷打击颇多相似之处。究其原因,主要缘自士人们的自身局限;士人们不具备独立的社会主体地位;士阶层特有的清高和自傲,不易与其他阶层平等相处;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较多迂腐和呆板,缺乏机变处理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与皇权的激烈对抗。  相似文献   

7.
路景天 《文教资料》2011,(26):87-88
东汉后期,政治开始趋于腐败,社会渐显动荡,经济亦逐渐走向不平衡,土地大量集中于豪族、权臣手中,士人阶层在专制的压迫和权势的诱惑下开始走向分化。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士人参政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党锢之祸对汉末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章述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寄托;再次,评议时政之风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党锢之祸使得汉末的士风走向狂妄,这些导致了汉末人多狂放不羁;最后,党锢之祸和随后的战乱使得士人谈论的内容转向以人物评鉴为中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典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20世纪以来史学社会科学化背景下的党锢之祸研究进行了一次仔细梳理,认为以往的研究中文化本质论时常沉渣泛起,社会科学化的研究局限在社会结构分析与地缘因素分析上.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在社会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行,继续重视结构分析与地缘分析,同时引入制度史的视角,充分考虑历史主体行动自由的可能性限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生活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历史主体,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党锢之祸的背景、党人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对整个党祸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深比对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史学尤见中华文明之底蕴。在与西方史学的比较中凸显出中西史学不同的思想,也传递出中西文明不同的精神。探讨其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强调道德的特点滋润着中国史学浓郁的人文精神、鲜明的道德劝戒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中国长期的稳定与和平。而西方史学所表现出的理性、创新以及对历史规律的钟情则浸透着西方古代文明善于逻辑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象征体系与物质体系之结合体的文化,不仅是精神、意义领域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还同时表现为深受政治、经济、技术之制约的社会问题.因而,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解析特定的技术逻辑、经济逻辑、政治逻辑在形成现有文化全球化格局的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揭示出文化全球化所蕴涵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欧洲王室与教会权力的分散化、多元化,在西欧市民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个特殊的外部环境,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历史人物是兼顾个人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  相似文献   

15.
政府采购的目的是引用竞争机制,合理利用财政性资金。近年来,由于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配套制度却没有完善,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致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高价采购、豪华采购、指定采购等采购乱象。基于频频揭发的采购“三乱”现象,结合相关案例报道,分析其问题、原因以及出路,认为可以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新政府采购管理方式和改革政府自身的不足三个方面来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实现“阳光采购”。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记载来看,田舜年不仅是一位功绩显赫的司主,而且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虽然大多数著作已不存世,但其作品中人、天、民的历史思想及其成因值得我们探讨。本文试图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家族和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进行剖析,以明了其历史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而指出政治功用性和民族性是其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试析史家历史思维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进行历史研究活动过程也就是进行历史思维的过程。在历史思维过程中,史家既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又是富有当代群体意识特征的主体存在。史家在进行思维时,必须面对具有特殊存在的客体,其思维的形式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思维的方法是批判与还原、分析与解释、比较与再认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瓦氏夫人崇拜形成因素中,她所创造的军功政绩是形成的外因;特殊的地理环境铸就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是形成的内因。二者相互作用,构成边疆区域土司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礼乐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主要靠礼制来维持,礼乐文化在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礼乐文化在我国民族精神培育中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儒家礼乐文化合理的积极卤素.  相似文献   

20.
赵文化是邯郸历史文化的精髓,赵文化精神则是邯郸历史文化的灵魂,作者在对赵文化“开放、进取、包容、融汇”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主要从几个方面对赵文化精神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索分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和弘扬赵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