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吆喝>是一篇写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作者以朴素轻松的语言,写出了旧时的北京街头叫卖的吆喝.从表面看起来文章很散,作者从不同的纬度例举了大量的吆喝,难以找到教学的主线,这也就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散乱和无序,很可能是从一个"吆喝"到一个"吆喝"的表面化解读或生硬的拔高分析.在教学中,我觉得紧扣作者的生活历程,由感性的情感体验,走向对人文内涵的领悟,可以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走进文本,既能得到清晰的教学思路,又能获得深刻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2.
冯晔 《现代语文》2009,(11):67-69
吆喝,往往包含着个性与创造,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对吆喝的品味,也是对文化的赏析。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吆喝声在逐渐消失,如今竟成了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了解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想谈谈"吆喝",这个吆喝不光是指叫卖,也包含为保护传统文化呐喊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那一声吆喝     
编者:那些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常常用别致的吆喝引起人们的注意,招徕生意.吆喝是一种声音、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也是一种文化.虽然生活中的一些吆喝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却隔不断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有时,我们甚至会沉浸在那些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4.
童年,似一幅优美画卷,绚丽秀美;似一坛陈年美酒,芳香醇厚。我的童年,莫属“趣”字当头,那一阵阵醉人的吆喝,充满了我整个世界。小时候,卖冰糖葫芦的老宋是个年逾花甲的和善爷爷,手艺和吆喝特别地道。老宋每天骑着一辆灰黑色自行车,拉着冰糖葫芦叫卖。那些冰糖葫芦个头十分敦实,七个红着脸的大红果串在一起,整齐地插在白色的大棉捆上。太阳透过树叶筛下来,糖衣就金灿灿地闪着耀眼的光芒。小时候,我就喜欢追着老宋的自行车,不是馋冰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追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农对着拉车的毛驴吆喝"驾",毛驴就前进了;吆喝"吁",毛驴就停了下来。有时我们会想,如果对眼前的电视机也这样吆喝,它会有反应吗?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电视机,不过英国科学家表示,电视机很快就能听懂人们的语音指令了。现在,我们得靠遥控器指挥电视机。  相似文献   

6.
谚曰:“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说只要酿出的酒醇香扑鼻,尽管僻居深巷陋弄,不用吆喝叫卖,也照样能卖得出去。这话说得有道理。在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一些学校也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证明招生宣传的无关紧要,这就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一定是夸自己的瓜好,而不是夸自己长的漂亮。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只有让消费者洞察自己所买产品的优点才能促成购买。而插位战略告诉我们:“卖什么吆喝什么”倒不如“卖什么不吆喝什么”或者“卖这个吆喝那个”,因为这样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读唱赏悟"教《吆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读师:《吆喝》一文,描写了老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其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小吃介绍得最多。民以食为天嘛!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相似文献   

9.
吆喝     
学校门口,总会有一些小摊贩吆喝着做生意。有卖糍粑的,卖凉面的……他们的吆喝声常常在早晨和傍晚响起,惹得你想不受诱惑都不行。我记得最早听到的吆喝是喊  相似文献   

10.
在《吆喝》教学中,如果说有一个字最应该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往往又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话,那恐怕就是"唱"字了. 说它最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的眼里,"吆喝"与"唱"关联不大,甚至无关,因为"吆喝"是力气活,"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吆喝"似乎成了"大喊""大叫"大嚷"的代名词.诚如是,必然会削弱"吆喝"这种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究其原因,恐怕源于对文本解读的粗糙与肤浅.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品读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每天早晨,睡眼惺忪的我们经常伴随着"豆腐,豆腐"这样的叫卖声醒来。街头巷尾,我们也经常听到辛苦的小贩们扯着嗓子的吆喝声。在老北京城过去也有这样一群小贩,他们的吆喝声各具特色。下面播放朗读带,让我们通过朗读带,倾听老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二、分析课文(一)读吆喝1.小组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生词。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吆喝声,吆喝吆喝,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似文献   

12.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萧乾把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招徕顾客的各种叫卖声,用平易的语言,井井有条地进行了介绍。在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了愉悦的情感,在近似噪声的“吆喝”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在一次“初中语  相似文献   

15.
绍兴的吆喝     
从小到大,我听到过很多吆喝声,在我们绍兴,吆喝声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为小时候贪吃(现在也同样),所以对吃的吆喝尤为敏感。依稀记得那时候,只要一听到走街串巷的卖扯白糖的小贩用铲子在铁板上敲击的声音,便赶紧向父母要钱,非得买上一袋不可。绍兴的扯白糖,讲究的是现扯现卖,一条热乎乎软绵绵的白糖被扯糖师傅三扯两扯地拉扯后,一袋袋好吃的、略带薄荷味的扯白糖便制成了。其实扯白糖小贩卖弄的是“扯”这道工序,所以在吆喝时把“扯”字放在首位,而且特意把“扯”音拖得很长很长,好像这扯白糖就在他的吆喝声中越扯越长,最后成形的。不过…  相似文献   

16.
吆喝     
天空只有一抹淡淡的云在流动,知了在树上玩命的叫嚷。一本《围城》从头至尾翻了十几个回合,真无聊! 终于,宿舍院内传来一声吆喝:“买——馒——头——。”声音嘶哑,一字一调,抑扬顿挫。我知道卖馒头的老头来了。伸出头,从窗户往下望,老头仍是那身打扮:矮小的身体上套着一件  相似文献   

17.
吆喝阵阵     
作家萧乾的一篇<吆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旧北京城胡同里的吆喝声,充满了情趣,勾起了找对旧北京城各色美食的无限向往,也勾起了我对家乡吆喝声的一丝怀念.   我的家乡在三袁故里--公安,是个小县城.我的家乡虽然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却有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民俗文化;虽然没有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风景区,却有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虽然没有享誉荆楚的名牌小吃,但街头巷尾的各类食品还是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那独具本土特色的阵阵吆喝声,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坎上.……  相似文献   

18.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一定是夸自己的瓜好,而不是夸自己长的漂亮。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只有让消费者洞察自己所买产品的优点才能促成购买。而插位战略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统音乐中的叫卖音乐和沿途乞讨艺人的花鼓音乐 ,都是伴随着贫穷而继承、传播与发展的独特音乐形式。受自然、历史、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叫卖音乐和乞讨音乐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形式 ,值得民间音乐研究者注意。一、丰富多彩的叫卖音乐叫卖音乐 ,是市声音乐中的一种。演唱者系做小本生意卖主。他们为了招徕顾客 ,利用口语化的字韵声调 ,发展而成。由于方言的差异 ,所以其地方特色较浓。从经营的方式上大致可归纳为两类。1.沿街叫卖。这类美化了的叫卖音乐 ,即所谓那些“卖啥吆喝啥”。他们的叫卖声 ,不用华丽的词藻来描绘和装饰…  相似文献   

20.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听着电视剧《搭错车》的主题曲,我哭了,不仅是因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那一声吆喝。依稀记得,童年时,大街小巷里,充满了吆喝声,此起彼伏,很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