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7分钟     
人车坠河这是一个三月的星期六上午,春雨有节奏地轻轻敲打着华盛顿州温哥华市的每一家屋顶。梅丽莎·波格德在床上翻了个滚,仍然处于半睡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气候的变化对于我们美丽又坚强的地球来说算不上大事,不过是感冒发烧,冷一下热一下而已。然而,对于依附于地球的众多生物体来说,轻微的气候变化也会改变它们的生存环境,彻底改写一些生物的命运。不要急着悲观丧气,我们不妨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既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么放到气候变化这件事上来说,不过就是尔之消退,我之新生。那么究竟会有怎样的生物更迭呢?  相似文献   

3.
必"死"无疑     
实验室发明的这台仪器能根据人的相片自动分析他过去的状况或今后的变化.假定你手头有一张上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老年时的相片,又想推测此人早期的形象,于是仪器就能显示出他20岁时的模样.但目前让仪器去测知未来的相貌还比较困难,虽说原则上可行,实际上由于牵涉到的未知因素太多,往往会使仪器无所适从,所以还有待摸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理、文化、情绪、生活背景等方面探究了信天游打动和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说完之后,也不加论证,因为孔子是“慎于言”的,话一多说就可能有失。不过。孔子的“慎言”却为后人的阐释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近见有刊出文章说“不知生,焉知死”与“不知死,焉知生”是一回事,二者可以循环论  相似文献   

6.
汤川秀树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汤川琢治是地质学家。汤川小时候显得有些迟钝。他遇到麻烦的时候总不愿意多说话,家里人给他起了外号叫:“我不想说”,学校里的同学则叫他:权兵卫(无名小卒)”。汤川沉默的性格,却让他不停地默默思考问题。他对一些事物的思考总是不满足于现在人们的解释。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拿着一块石头,走到二哥面前,很惊讶地问道:“二哥,你说一块石头分成两块,两块再分成四块,之后还能不能再分呢?二哥看着自己一向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弟弟,斩钉截铁地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四块分成八块,八块又分成十六块,十六块分成三十二块…  相似文献   

7.
有生活常识的同学都知道,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鱼再放到鱼缸里,鱼不会活过来。我们现在用小网兜从鱼缸里捞出一条活金鱼,将液氮浇到活鱼身上,鱼和网兜立即变成冰块,再把冻成冰块的鱼放到鱼缸里,随着冰块在水里慢慢地融化,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答:随着冰块在水里慢慢地融化,金鱼也慢慢活动起来了。快速冷冻的金鱼之所以又活了过来,主要是金鱼被速冻至液态氮的温度,细胞并没受到破坏,这时的金鱼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温度回升后,金鱼的新陈代谢也随之恢复。  相似文献   

8.
邓添天 《科教文汇》2007,(6S):137-137
本文从地理、文化、情绪、生活背景等方面探究了信天游打动和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10.
网友见面大多数都以“见光死”结束.求职面试最常见的则是“开口死”。不信?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相似文献   

11.
药蔚 《科协论坛》2008,(4):131-132
本文针对当前将科技社团与商会、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混同对待和禁止党政领导干部参与科技社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党政应当对科技社团"助生助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鸡生蛋,蛋孵出小鸡。植物的种子萌发才能长出小苗,而开花结果后又孕育出下一轮生命。虽然个体总在不停地衰老、消亡,但生命本身好像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种,不可以额外地无端产生,只能通过个体使生命本身传承。但是又是什么产生了生命呢?又是谁决定了个体无常而生命恒永  相似文献   

13.
死亡,对于人生而言,既普通又异乎平常。它标志着生命的终结,是对生命的最大的否定;然而,也正是有了死亡的终结,才标示了生命的完整,只有死亡才能为人生这一长句划上句号。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对我们说,正是死亡这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任何人也都无法避免的“终结”,迫使我们把目光落到自己身上,更好地筹划自己的生存。伴随着死亡“活着”“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但是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余华的小说《活着》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坚忍“活着”的生存状态,尽管历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4.
生·死·性:遭遇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给人类的生殖、死亡和两性关系带来严重的挑战.人类将如何选择生育、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对待两性关系是我们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生命伦理学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研究行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但无论如何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都无法逾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事件。如说耶稣之死是为了“救赎”,苏格拉底之死则是为了“殉道”。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伦理审判与法律契约的冲突如何得到价值的“和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社会法律制度,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生死观、人格建构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并阐述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是让土地适应庄稼,还是让庄稼适应土地?在不毛之地——盐碱地面前,人们究竟应该做哪种选择更好?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因为明摆着,上上策还是让庄稼适应土地好。但  相似文献   

17.
18.
“子尤于今天(2006年10月22日)凌晨2:50走了,行前他托我们向网友们告别。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场呢?……”子尤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人世。子尤出生于1990年4月的北京,身高1米8。子尤5岁说相声,6岁看卓别林电影,7岁开始试文笔,8岁转向写作,小说、散文、随笔、现代诗、古体诗、杂文,无一不猎。子尤13岁被发现患有纵膈恶性肿瘤,多次面临生命危境。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一次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在整整八个月的日子里,子尤却用热情、乐观、文字与生命赛跑,人们在惊叹之余也毫不吝啬地给他鼓励与祝福,正如他自己最后的一篇文章所言:生亦漂亮,死亦漂亮!提及子尤,李敖说道:“他的生命很短,但他活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19.
《知识窗》2006,(11):18-19
2006年2月2日,在埃及红海发生一起沉船事故,造成近千人死亡和失踪。然而一个年仅6岁的孩童却在沉没36小时后,以不可思议的生命勇气,成功穿越这起惊天海难,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鉴轩 《知识窗》2006,(11):18-19
2006年2月2日,在埃及红海发生一起沉船事故,造成近千人死亡和失踪.然而一个年仅6岁的孩童却在沉没36小时后,以不可思议的生命勇气,成功穿越这起惊天海难,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