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写作主体利用语言符号创制文章的一种主体性精神活动,写作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充满个性化特征。写作个性化应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始终:收集材料展现作者独特之慧眼,提炼主题凸显作者内涵之神韵,构思谋篇张显作者独具之匠心,语言表述力显作者之特色。  相似文献   

2.
《土地的誓言》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端木蕻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和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沦亡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誓愿。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一)熟读深思子自知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用秋天的雨为依托,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两次教学,由于深浅度不同,效果迥然。  相似文献   

5.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细致地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然而每一个特点的描述,不管是详是略,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赋予广玉兰之纯美,读之令人无限神往。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如何写的角度,让学生跟随作者的心路体验闻香识花,因花而喜的美妙。第一段品味的"幽香",而且是"随风的荡漾的幽香"于是这样的"香"也充溢作者的心间,作者要迫不及待地去赏花了。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一种"观赏"。说是"观赏"自然有它可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语言常含弦外之音。语言如果没有值得深入解读的内涵,就丧失了生命活力。作者遣词造句,往往百经淬炼,读者但需缘文会意。倘若不品味语言,不沉入语言深处与作者交谈,何以知语言之冷暖、作者之甘苦?有人认为,语文课上带着学生反复品词析句,不如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很多作家没有人教他们品词析句,不照样写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吗?  相似文献   

7.
正《桥之美》一文,虽然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桥,但无论从语言、景物,还是审美来看,较之其它说明文有诸多不同之处。严格来讲,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以绘画者视角,从空间构图、情感抒发、语言感染力三方面来展现"桥之美"。一、文字如诗,品读其美《桥之美》一文摆脱了一般说明文重视逻辑与科学说明的桎梏,运用美学构图来描写桥的不同形态。(一)品读诗意。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没有给"桥"下标准化的定义,也没有列举数字、建造特点,而是从"桥"的整体美感入  相似文献   

8.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再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语言清新、自然,哲理性很强。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作了如下的  相似文献   

9.
尹宏江 《快乐阅读》2013,(12):105-105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细致地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然而每一个特点的描述,不管是详是略,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赋予广玉兰之纯美,读之令人无限神往。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如何写的角度,让学生跟随作者的心路体验闻香识花,因花而喜的美妙。第一段品味的“幽香”,而且是“随风的荡漾的幽香”于是这样的“香”也充溢作者的心间,作者要迫不及待地去赏花了。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一种“观赏”。说是“观赏”自然有它可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思考整个人类与人性。作者经过加工、培养,使诗之思辩、诗之哲理与形象、情感、语言相结合,即思辩依附于形象、思辩交融着感情、思辩借助于语言。由此展示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  相似文献   

11.
丁秋菊 《学语文》2020,(6):27-28
诗词是高妙而典雅的语言艺术,作者创作诗词需要对语言进行反复的锤炼和推敲,读者欣赏诗词自然要对语言进行细细揣摩和感悟。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借语言品读之"石",攻诗词鉴赏之"玉"。咬文嚼字,感受语言滋味;品味想象,领略意象意境;体验感悟,理解作者情志。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情景。作者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深情的笔触,倾诉了依依惜别之情,并着重追溯那些可歌可泣的令人难忘的往事,表达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有关"语言"的定义,有语言工具说、符号说、本能说、世界观说、社会现象说、存在说、行为方式说,以及表述说、表达说、词语规则说、系统说、活动说、信息说等种种说法。虽然现有的诸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某种本质或性能的一面,但却因思维方式及视域所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能系统、深入、恰切地反映语言的真正本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作者提出的层次语言本质论之理念,自然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应该按着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之层次本质观念,重新做如下新的界定: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作者都没有独创语言的能力。作为业余写作,我们没有能力像屈原那样创造楚地歌辞。我们也难如老舍那样创造京味语言。我们在写作中运用的语言.大多都是“仿写”——或有意模仿,或潜移默化。仿用句式,当然是仿写好的语句形式,这对写作语言的提升自然有相当意义。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化,用于仿写的语句,或者寓哲理于文学之中,或者使抽象具形象之表,或者以小事见大情之旨,或者将此景移彼物之观。这当然又具有相当的思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招数指津】语言风格是作者语言素养、思想修养和艺术水平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在文章中整体的独特表现。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6.
《围城》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有两种:超常搭配和拆分词语。这些用法,一方面是作者真实感受与体验的语言再现,一方面也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为之,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这是我国学术界争论了多年的一个问题。人们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作,这已被专家们从思想内容、艺木风格等方面逐步考察证实。但从语言的角度去考察的证据恐怕还不很多。的确,高鹗在后四十回的写作中,除了极力揣测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外,在模仿曹雪芹的语言风格上也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 ,将是贫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特点进行美的教育。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 ,就应当找准相应的契机 ,在课文蕴含情感的关键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 ,诱发他们的情感以引起共鸣 ,从而爱作者之所爱 ,恨作者之所恨。一、选择与众不同处作为切入点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 ,我是这样切入课文的 :“同学们 ,中国历代文人撰写赞美日出的文章多如繁星 ,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 ,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般的手法 ,描…  相似文献   

19.
清人章学诚说:“文人固能文矣,文人所书之文,不必尽能文也。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章氏的话,指出了史传文学的两种语言现象,一种是作者的叙事之言,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他认为,前者或“文”(有文采)或“质”(质朴),作者可以“惟其所欲”,只要能如实地表述事件本身就行了;而后者则不然,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并非作者自己,人物的语言当然也就“非作者之言”,所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必须“适如其人之言”,即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应由作者代庖“自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包括史传文学)中人物语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语言除具一般特质外,还具有铺陈之美、抑扬之美、幽默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