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公报》资料为主,对民国初年天津私塾改良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民初天津的私塾改良的重点是对塾师的改造,通过设立私塾改良会、私塾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传授塾师教育改良之法,还不定期举行甄别塾师考试,对于合格者发给设塾凭证,不合格者取缔;同时,对于成绩有优秀的私塾认定为改良私塾;通过对改良私塾的训练指导,再认定成绩较好者为代用学校,从而最终实现化私塾为学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最敬重的五位老师徐保均毛宇居老师这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泽东8岁那年进家乡的一所私塾读书,拜塾师毛宇居为师,一直读到13岁。进私塾后,他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毛宇居对学生要求很严。毛泽东听课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但反对死记硬背和私塾的陈规陋习。少...  相似文献   

3.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私塾塾师的耕读生活从此被打断,他们顿时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不知所措.为了应对生活的困窘,大多数塾师被迫另谋生路,或进学堂做教员,或因势利导去经商,或远涉重洋去留学.尽管废科举给私塾造成一定冲击,但私塾仍是广大乡村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塾师也赖私塾得以继续生存,甚至还吸引不少新学堂毕业生加入其中.私塾在废科举后仍然得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近代新教育的先天不足、私塾教育的乡土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韧性都为私塾存在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回眸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便可发现传统私塾教育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重新发扬光大.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和塾师在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猛烈冲击下,仍然继续自身的历史表演,并以其极强的乡土性和适应性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凸显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改良主要从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内容、塾师、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而其核心在于塾师的改良。本文对塾师在历史长河中的辛苦劳动及其积极的历史作用给予肯定,对塾师在私塾的近(现)代化改良中消极性的历史嬗变进行了分析,以此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史的改良历程。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位书生路过一个私塾,他听见里边的塾师把《论语》里的“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就走进去指出了那个塾师的错误。谁知道那个塾师不承认是自己错了,反而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相似文献   

6.
塾师经济待遇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探讨了塾师整体经济待遇的各类,并撇开地域因素探究了其个体经济待遇存在和具体差别及其原因,认为私塾的级别、类别不同、塾师自身素质的不同,塾师的经济待遇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开始了现代化改良进程。江西私塾亦进行了现代化改良,经过调查,对塾师进行改造,改变私塾教学活动等措施,江西私塾改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良成绩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小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流;私塾受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控和压缩,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改变。六三三学制颁行后,政府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塾师阶层被快速边缘化,职业队伍和职业需求锐减。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接近它的历史终点,大量自动停办或被基层政权取缔,部分则经过改造,被新政府纳入社会主义的学校系统。私塾的消亡意味着塾师阶层的消失,意味着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东台县新街公社沿海大队的高原民办小学,创办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历史了。十五年来,这所在黄海边上的民办小学越办越好,深为群众所喜爱,成为民办小学的一面红旗。蒙馆——改良私塾——民办小学高原村、林家洼子一带,过去仅散居着几十户人家,从来没有一所学校。在这里长大的、打短工出身的潘国峰同志,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全村就要算他的文化最高了。1940年,群众请他当塾师,设立了一所蒙馆,教十几个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这就是高原民办小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0.
据山西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十五”期间,我省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撤销7人以下和四级复式小学1.3万余所,合并初中学校205所,使全省11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11.
打油诗趣话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有 一次,在课堂上偷看《水浒》被塾师发现后,遂 被塾师拖到天井罚站,并让毛泽东以“天井”为 题作诗。毛泽东面对天井里的积水、卵石和小 鱼,吟成了如下一首“打油诗”:“天井四方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 里水,永远养不长。”塾师见毛泽东文思敏捷, 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  相似文献   

12.
张力奎 《天中学刊》2010,25(1):111-113
由于清朝政府重视对私学教育的管理,造成了地方上私学普遍发达的现象。私学包括私人创办的蒙养性质的私塾、蒙馆,名儒大师聚徒讲学的经馆以及民办、民办官助的义学。私学规模较大,设置广泛,办学经费主要靠私学的创办人来筹措。私塾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有浓厚的学术气氛。私塾的教师被称为“塾师”、“蒙师”,一般要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私学招收生徒的范围较之官学要宽广,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因科举的需要,私塾教育十分兴盏。塾师作为明清小说中的特殊群体,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为例,通过对塾师形象及其生存处境的分析,探究从事塾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底层文人的悲剧性命运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以期成为明清时期塾师、教育乃至社会研究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三晋短讯     
我省119个县(市、区)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据山西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十五”期间,我省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撤销7人以下和四级复式小学1.3万余所,合并初中学校205所,使全省11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2005年,全省小学和初中平均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144人和703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42%和99.59%,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和99.89%。另外,2005年我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到71.37万人,比2000年增长111.7%。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0.7万人,普通高校在学研究生达到1.2万余…  相似文献   

15.
孔子十论序     
余自幼学《论语》,以《论语》论孔子,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提高,昔日所论,看来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五岁就读私塾,塾师张知洞以《论语》为我作启蒙识字课本。当时鹦鹉学舌,塾师读一句,我读一句,半年时间全书虽能背诵,但书中意思一无所知,此一读也。八岁开讲,塾师徐见陆以朱熹《四书章句》为教材,不但读原文,并读朱注,当时不但记诵《论语》全文,并读朱氏评注,虽知初意,实不识其精微,而思  相似文献   

16.
陆文夫我于一九二八年阴历润二月初二,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叫四圩的小村子里。那里离长江很近,小时候立在家门口,可以看见江面上的大轮船冒烟。六岁迁居靖江县夹港,离开长江只有一百米,在江风与涛声中度过了童年。那童年的生活十分有趣,因为当年的夹港是个水陆码头,来往客商,三教九流,全的。我六岁入私塾,塾师秦老夫子替我取了个学名,叫陆文夫,从此,我在世界上有了个正式的代号。  相似文献   

17.
我在1940年、1944年两次读过私塾;那个时候可以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学习白话。每天一进门,塾师便让学生坐下来背书。于是人声鼎沸,有的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有的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有的背“一猎人,骑白马;持钢枪,击飞鸟”。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月评     
◎12名孩子“托”进全日制私塾据《东方早报》消息2006年7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2006年“读经教育与学校教育”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正悄然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12名上海孩子身上实验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形式。在这里,学生除了背诵经典还是背诵经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社会新式教育快速兴起,新式学校逐渐取代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成为教育机构的主流。政府在发展和普及新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新设大量学校,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教育机构进行改造,使融入新的学校系统。相比较而言,书院改学堂较为容易;传统私塾因为数量庞大,分布散乱,成份繁杂,改造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教育行政机关通过组织塾师培训、审定塾师资格、实行设塾登记等形式,积极开展对私塾的改造,使之逐渐脱离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校管理上向新式学校靠近,为新教育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