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0-100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0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3.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隐含了一定艺术审美、文化思想,它们追求天、地、人统一的宇宙观;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企盼福、禄、寿、喜的生存观。  相似文献   

5.
徽州自古就有习武的习俗,随着宋朝的南迁,徽州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兴起,其发展态势强劲.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认为“武昌”反映了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同时对明清时期徽州“武”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正>你知道安徽省的命名是怎么来的吗?原来,1667年(清康熙六年),安徽省设立,省名就是取“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而现在的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县、上饶市的婺源县古代都属徽州。徽州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荟萃,全都集中在一个“徽”字上。“徽”字头上为山。“新安多佳山,黄山白岳为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百里黄山,  相似文献   

7.
雨停了,太阳还没有露出脸儿。泥土软如酥。我们来到原属于古徽州的绩溪县龙川村(绩溪县现由安徽省宣城市管辖)。来龙川前就听说这个号称“徽州第一家”的胡宗宪尚书府。胡宗宪何许人也?据武旭《寻找徽州》记载:胡宗宪,绩溪县龙川村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考中进士,后来当上兵部尚书。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倭寇,并发现、启用了抗倭名将戚继光,帮助草创“戚家军”。所以史家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这座尚书府也是他亲手修建的。尚书府坐落于村中央,背靠一带青山。山如眉黛,尚书府象嵌在眉梢下的一颗明亮的眼珠…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书档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在于历史上徽州民众强烈的原始文书档案保护意识,而这种档案保护意识与徽州历史上“健讼”的社会风气有着重大关联.  相似文献   

9.
“徽骆驼”即对徽商的美称,“徽骆驼”精神表现的是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徽骆驼”精神的发展脉络、规律,对徽州音乐历史影响巨大,各个时期徽州音乐代表作(突出元素)和当时徽州精神的典范,发挥音乐塑造人、启迪人、感染人、净化人的作用,为新时期徽州文化和徽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助力,推动徽州人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继续彰显新时代“徽骆驼”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12.
徽州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齐名的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继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徽州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成立“徽州学研究所”之后,一九九四年七月徽州师专成立  相似文献   

13.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14.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徽州学散论》一书在对徽州文化诸多文事象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重点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意义寻根”、宏观探研,从新的视角研讨徽商话题,有不少新的观点和内容,是对徽州学研究的一种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16.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F0002-F0002
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楚楚,民宅祠堂,错落有致,园林水口,桥阁塔亭,竹木掩映,山村依山傍水,炊烟缭绕,俨然“中国俩里的乡村”。徽州古村落,是古徽州劳动人民本“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楚楚,民宅柯堂,错落有致,园林水口,桥阁塔亭,竹木掩映,山村依山傍水,炊烟缭绕,俨然“中国画里的乡村”。徽州古村落,是古徽州劳动人民本“天人合一”理念,按风水学说,结合徽州自然环境特点,对人类住的文化的极至发挥。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宗族社会的最重要物态现存,它的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等徽派建筑,有积淀丰厚的徽州文化内涵,承载着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徽派建筑中的砖、木、石雕既是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珍品。徽州古村落作为人类居住文明的一种见证,是千百年来徽州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徽州传统装饰图案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其虚实相生与空白美、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图形符号的理想化与程式化及色彩的单纯朴素化等特征反映了徽州传统装饰图案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特征上所具有的共性,并显示出徽州传统装饰图案所具有的“绘画特性”。  相似文献   

20.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