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等的声音时,一般要用到拟声词(又叫像声词)“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砰”常常被人写成“功,成为语文工具书中查找不到的生造字。这一生造字在书刊上颇为流行。如:1.就在美国举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日子里,“衅”的一枪,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林肯的后脑。(帕今中外三百名人》)第526页,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2.当车拐上通向家中的柏油路时,夹着冰雹的暴雨辟头盖脑地倾泻下来,打得车顶畔时作响。(上海OL童时代》992年第12期第29页)3不久,只听见一声“哎哟”,接着是“d’的响声。(黑龙江《作文成…  相似文献   

2.
看了贵刊1999年第2期《不要乱解汉字》一文,深为作者严谨的教学观、深厚的文字功底所折服。但掩卷思忖,顿生疑窦,愿提出拙见与之商榷。作者文中说某次听一位老师教《剪枝的学  相似文献   

3.
《邶风》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学者对《邶风》中“不瑕有害”之“瑕”的解释莫衷一是。前贤对“瑕”的阐释有四种,一即郑玄的“瑕犹过也”;二即毛亨的“以瑕为远”;三即周悦让的“以瑕为暇”;四即朱熹《诗集传》的“瑕,何,古音相近,通用”。文章收集各家对“不瑕有害”的注释,并类比与其高度一致的“不遐有佐”“不遐有愆”句型,结合具体的语境,得出“瑕”当作“何”解更为合适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号称“天下之公器”。经济学的工具属性确定了它在诉讼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现实中人们却忽视了这种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它至少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认定案件事实依据;二是可以为法官裁判提供一个参考标准。通过两个现实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经济分析是如何在诉讼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经济分析对于法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法官掌握一定的经济分析实乃职业之必需。  相似文献   

5.
《“吾社”究竟何所指》指瑕大同市北岳中学丰刘《“吾社”究竟何所指》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7期)有不妥之处,试为之指出。该文曰:“据《明史·张溥传》和明代陆世仪、眉史氏的《复社纪略》载。……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张溥首倡,建立了明末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英语课本中表示“原因”的词语有这样几个:because,as,since,for,becauseof,thanksto。现将其用法和区别归纳如下:1.because表示直接原因,语气最强,常用于回答why引导的疑问句。because引导的从句多后置,有时也可前置。如:Theswimmingpoolwon’tbeopentodaybecausethey’remakingrepairs.游泳池今天不开放,因为他们在检修。BecauseIwasill,Ididn’tgotothemeeting.因为生病,所以我没有去开会。—Whycan’tyoudoitnow?—BecauseIamtoobusy.——你为什么现在不能做这件事?——因为我太忙。2.as多用来解释主句的原因,语气比because弱,多…  相似文献   

7.
初中英语教材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表示“原因”的单词或词组,即because,as,since,for,thanksto。但它们所体现的语气与内涵各不相同,下面分别谈谈它们的区别及用法特点。 because是从属连词,引导原因状语从句,指的是自然的、直接的原因。主句与从句表示必然的因果关系,重点放在从句的原因上,位置可以放前或放后。如: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编入了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范爱农》,文中有描述辛亥革命前一年作者和范君在故乡重逢一节,当范君谈及别后情景,文章这样写道:“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这“无地可容”怎样解释?课本未作注释。《高中语文第五  相似文献   

9.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当今各种选本的注家一般都解释为"姜氏有什么满足",也就是将"何厌"分析为疑问句中被提前的代词宾语,句式为"(姜氏)何厌+之有".通过考察<左传>全书中"何…之…"诸多用例,我们认为,此句式中,被提前的宾语只是"厌",而"何"则是被作为副词"哪里"来使用的,并不是前置宾语的一部分.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程式应该是"(姜氏)何+厌之有",也就是说,"厌之有"才是宾语前置的动宾结构,可以翻译为"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多媒体电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首先我并不否认现代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形象、直观、容量大、节奏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省时又省力,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适时、适宜地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然而随着电教手段的不断更新,我却发现其中的“适时“”适宜“”辅助”等字眼逐渐被抹煞,其“瑕疵”也微露端倪。一、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忽视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写“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落点,而最终要“花”落“写”处“,写”不仅指写的内…  相似文献   

11.
文源 《老年教育》2014,(11):47-47
<正>"国事"指国家的事务。例如:(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他直到七十多岁,仍在操劳国事。(3)这位领导人曾多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国是"指的是国家大计。例如: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共商国是。"国事"泛指国家的事务,包括重大事务和一般事务。"国是"则多用来指国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其背后的动因,究其根本,或许仍在我们读书目的的扭曲——“功利性阅读”。  相似文献   

13.
日本科技的腾飞与其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本土化改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是近现代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累积效应。本文从日本大学的“诺奖现象”和“实验室现象”两个视角切入,简略梳理了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近代史上,我国与日本高等教育的起步时间相近,发展模式和路径相似,但从今日支撑科技进步及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来看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鲜明的日本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注重保护精英教育;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坚守人才培养的使命。我国处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急需满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需求,可以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平添了许多精彩。特别是在公开课观摩教学或说课中,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设计,阐释教学内容。应当肯定的是,大多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课、说课时,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课、说课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从而影响了讲授效果。闲暇之余,我收集了大家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或说课时出现的一些瑕疵,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人应该耳熟能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但对于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为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则不同。“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相似文献   

16.
"鸠占鹊巢"的"鸠"究竟怎么解释,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布谷,也有人认为是八哥。可《诗经》所指的"鸠"肯定只是一种鸟,不会是两种鸟。文章从历代的典籍和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鸠"应是指布谷。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中,有学员就《现代汉语词典》释“通假”为“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对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提出了质疑,现解答如后: “通假”和“假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假”是古人运用文字的一种现象,如《史记》里的“禹抑下鸿”,“鸿”是“洪”  相似文献   

18.
党的一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即有很大的区别。“法治”与“活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如迭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2迭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在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时,经常遇到“改写”与“省略”,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具体表现为:⒈意义不同。“改写”是把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样便于读写;而“省略”是把比万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⒉方法不同。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万位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把26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260万;把比万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的数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例如:把364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36万,而把365000省略万后…  相似文献   

20.
“咱们”和“我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同学们往往会用错。其实,这两个代词在指代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咱们”是包括听话人在内的;“我们”是排除听话人的。这种用法,在清朝就形成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有一天,明珠和另一个叫高士奇的官员陪着康熙皇帝站在偏殿的廊檐下看风景。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就像庙里的三具泥胎。康熙问他们:“你俩说说,咱们像什么?”明珠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学士,他听康熙一问,便脱口而出:“咱们像三尊神像。”高士奇虽然官位比明珠低,但他善于体察皇帝的喜好,伶牙俐齿,颇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