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名字趣谈     
名字,本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不少文艺家的名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的青少年时代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取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的意思即“痛苦”。  相似文献   

2.
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希柯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中是“苦命”的意思。高尔基由于父母早亡,仅读了两年书,11岁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做过看门人、更夫、码头工人,遭受了数不清的人间苦难,所以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就起了个“高尔基”(苦命)的笔名。法国女作家奥罗尔·杜班,为了表示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精神,用了男性笔名“乔治·桑”。日本作家长谷川夏之川,发表处发作《浮云》时,出版商因他是无名小卒不予出版,一气之下,他就取了个日语“死掉了最好”的谐音笔名“二叶亭四迷”以示抗议。俄…  相似文献   

3.
读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灵魂不为之震撼的人很少吧。之所以写出作者完全的笔名,绝不是要炫耀.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内涵:“高尔基”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巨大的”.“巨大的痛苦”不是为个人的不幸遭际.而是为了某个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知和苦难,《丹柯》何尝不是作者悲悯人类苦难、渴望引领人们却又遭遇猜忌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4.
作家喜用笔名,中外皆然;因长期使用某一固定的笔名,最终以笔名名世,而原名却被人们遗忘的现象,在国外也屡见不鲜。高尔基原名是阿历克塞·玛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他取名高尔基(俄文‘痛苦’的意思),是为了不忘自己艰辛的生活历程;马  相似文献   

5.
(一) 高尔基,本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列宁语),是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八六八年,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木工家庭。他自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十岁上,母亲又病逝了。从此,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流落街头,独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高尔基1904年在一封信中如是说。1906年初,革命已经有转向低潮的趋势。这时高尔基受党的委托去国外募集资金。1906年夏,他在美国开始写《母亲》。高尔基自己说:“由于手头有材料,纯粹是凭记忆写的。”小说第一部于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稿。这部在国外写成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真实的执著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二两种前景 M·高尔基看过了《教育诗篇》第一部手稿后,于1933年底写信给作者说:“依我看,您的诗篇写得很成功…手稿应该出版。”很快这个手稿就同高尔基的《多斯基戈耶夫与其人》在《第十七年》文艺选集上问世了。1934年5月马卡连柯回信感谢高尔基的支持和关怀。信中坦诚地说:“《诗篇》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在信中,马卡连柯还向高尔基提出问题:即第二部写、还是不写?值得不值得写?…并说:我准备的第二部的材料似乎是很丰富的,这是高尔基工学  相似文献   

8.
失败以后     
马卡连科不仅是位作家,而且首先是位教育专家,所以他才能够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教育诗》。马卡连科的创作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他在初学写作时也曾饱尝过创作的艰辛和失败的痛苦。在二十七岁时,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愚笨的一天》,寄给了高尔基。高尔基在回信中说:“故事的题材很有趣,但是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重要主人公的体验戏剧性写得不清楚。您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吧。”读了高尔基的回信,马卡连科深为自己的低劣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而苦恼,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从头学起,有十三年他没有再尝试写作,他把精力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学”在俄罗斯文艺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显学”。中国的高尔基学也经历了百年的漫长历程,大致形成四个阶段,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隶属于第四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由《高尔基美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和《高尔基晚节及其他》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陈寿朋先生持论公允、资料翔实的论著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一向不喜欢看黑暗的东西,对描写苦难和黑暗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不得不”,一般也是能不看就不看的。对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这么多年来,都是看了简介后,觉得太悲惨太残酷,一直提不起认认真真读完一遍的勇气。但是他的《海燕》,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海燕的勇猛、积极,不畏艰苦,不畏黑暗,使我曾经将它倒背如流。到了今天,在《童年》又一次成为初中生必读书后,我想,这该是我克服障碍,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了。《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描写了“我”的…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不但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爱读俄罗斯和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青年时代还写过一些很好的诗,用“索谢洛”的笔名发表在《伊利维亚报》上。①他同苏联作家阿·马·高尔基、杰米扬·别德内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一八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四岁丧父,便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十一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在黑暗的社会底层,做各种苦工杂役。一八八四年他到了喀山,想进大学,贫民窟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这期间,他接触了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高尔基怀着了解俄国的强烈愿望,两次漫游了俄国。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在《高加索  相似文献   

14.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日《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弃本名,第一次署笔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将近一年之后,即1927年4月23日,他在《语丝》周刊(第128期)上发表了一组日记,题为《忘记了的日记》,所记时间为1926年6月1日至6月14日.在6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话交代了使用这笔名的缘起: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革命文学史和世界进步文学史上,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来自社会“底层”的高尔基,在革命导师列宁的亲切关怀下,象革命的海燕那样,迎着暴风雨战斗成长。他从一八九二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到一九三六年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四十多年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人生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17.
1935年6月至7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到莫斯科访问。他每天都记日记。当时的苏联,在罗兰的心目中是世界人民的未来,是反法西斯的强大堡垒,出于对苏联的拥戴和爱护的良苦用心,他在《莫斯科日记》的扉页写下了遗嘱:“这本东西在50年内不得发表。”直到1989年,这部日记才出版了俄译本。罗曼·罗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经傅雷译成中文(解放前有骆驼出版社版本),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不胫而走,成了一部震撼心灵的宝典,傅雷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现在,《莫斯科日记》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分别…  相似文献   

18.
左联作家赵平复 ,笔名之一曰“柔石”。赵帝江在《柔石传略》(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5 33页 )中说 ,柔石故乡在浙江宁海县城之西的方孝孺先生祠堂之前。那时 ,祠前有座桥 ,称“金桥柔石” ,笔名柔石即源于此。余览此 ,谓“金桥”可解而“柔石”难谕。桥为金则善 ,石而柔 ,复何可取 ?赵平复与林淡秋先生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在他殁后的一九三七年出版 ,林署名淡秋 ,他署名金桥。这是笔名源于“金桥柔石”的一证。但“柔石”究属何意 ,久思而不得。因治先秦文学 ,于检阅《说文解字》之际 ,忽见《厂部字》下…  相似文献   

1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外国文学(下)》第3页和《外国文学学习指导书》第57页,都说冯维辛创作有一部喜剧《旅》。但就我见到的一些教材和资料,又都说冯维辛写有一部喜剧《旅长》(“冯维辛一七六六年写《旅长》”——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第26页,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第一版。“一七六六年,冯维辛的第一篇创作喜剧《旅长》出版了。”——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上卷第161页,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第一版。“冯维辛……成名之作《旅长》是俄国最早的一部  相似文献   

20.
草药        驳论引言 巴金原名李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生。他是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宿将,国际知名的小说家。如今他以95岁高龄已住在历史上,而又进入本世纪的黄昏。巴金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搞文学创作,在旧社会写作了二十年,我的第一部小说的第一章是‘无边的黑暗中一个灵魂的呻吟’,我最后一部长篇的最后一句又是‘夜的确太冷了’。我的作品里充满了忧郁、痛苦的调子。”这“调子”给后来的巴金研究者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给予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坚实地位的是他在二十至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