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既要靠“做”,又要靠“悟”.“悟”可以从“悟过程”、“悟实质”、“悟用法”“悟局限”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反复地悟、不断地悟,促其自主省悟、逐步觉悟,并将“悟”与“说”、“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探究的经验,其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增强,数学素养就会提升.  相似文献   

2.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既要靠“做”,又要靠“悟”.“悟”可以从“悟过程”、“悟实质”、“悟用法”“悟局限”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反复地悟、不断地悟,促其自主省悟、逐步觉悟,并将“悟”与“说”、“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探究的经验,其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增强,数学素养就会提升.  相似文献   

3.
“悟”是领会、明白、觉醒的意思。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人们就常用“悟性”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认识能力或认识层次的高低。“阅读”可以概括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悟读式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领悟能力。此模式重视读,特点是读中悟,悟中读。悟读式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唐晓燕 《课外阅读》2011,(9):301-301
曾读过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思索,在咬文嚼字上的定格》,在文中她强调:咬文嚼字重在“悟文品字”。“悟”由“心”和“吾”组成。从左向右看就是“思考的我”,从有往左看就是“我的思考”。可见非思考不能算“悟”,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品”呢,指辨别好坏,就是恰当地咬文嚼字。“悟文品字”的关键是个“悟”字,悟字当头,品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悟”是触类旁通的本领,是一个人依靠已知知识与实践经验把握未知知识与探索规律之自觉性。通常所说“触类旁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就是“悟”。只要认真修行,就有茅塞顿开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6.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悠久的悟学教学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多是在经验基础上的心得,大多散见于语录和著作当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渊明的“每有会意”,朱熹的“自得自悟”,张载的“学贵心悟”等。“悟学”思想始终笼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现当代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揭示“悟学”思想开辟了新的途径。“悟”的内容和方式有多样性,“悟学”思想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深度学习需要活跃的思维活动,听说读写思都离不开悟,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与教学有效性低下.悟有妙悟、渐悟、顿悟之分.妙悟离不开渐悟与顿悟.取法乎上、由“识”到“悟”、由“饱参”到“活参”是实现妙悟的三种策略;言语之悟、审美之悟、文化之悟、生命之悟是妙悟的四种追求.  相似文献   

9.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悦 《江苏教育》2022,(89):69-70
<正>“启·悟”课堂是指以教师的“启”为手段,以学生的“悟”为目的,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启”,助推学生对表层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工内化,促进他们深度地思考、透彻地感悟。情境“启·悟”、问题“启·悟”、经验“启·悟”、实践“启·悟”等是小学数学“启·悟”课堂常用的几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辨悟出数学本质、数学思想、数学价值。1.情境“启·悟”,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由地表达,放飞求异思维的翅膀,培养多元思维能力。例如,  相似文献   

12.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13.
凡事大都有因果联系,一则写作材料往往都包含着一种或几种因果关系。我们分析材料时,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因”,最后从这种因果关系中悟出一个“理”。这里,关键是个“悟”字:悟得准,则立论准;悟得奇,则立论奇;悟得新,则立论新。请看下面一则写作材料: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从中挑拨,使巴比伦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建塔的计划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4.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图式加工及完形心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语文悟性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紫藤萝瀑布》(以下简称《紫》文)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这已被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所认同,于是这篇课文便成了在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许多老师进行教学时,总是用“贴标签”式的讲解来分析课文,用“赏花—忆花—悟花”的套路完成课堂教学,把生命教育放在最后一个“悟花”的教学环节,这样做看似合理却是经不住推敲的.“悟花”是在“赏花”与“忆花”之后吗?  相似文献   

16.
阐述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文字表述技术的重要性,指出咨询师的文字表述应做到“品词悟情”、“品句悟情”和“品文悟情”.  相似文献   

17.
如今,语文课堂又掀起了一阵读写结合、读写链接的浪潮,却忽视了从“读”到“写”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悟”。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会、去感悟的时候,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事实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好好地“悟”,充分地“悟”。“悟”得到位了,“悟”得透彻了,才能说得精彩,写得生动。  相似文献   

18.
《湖北教育》2005,(7):91-94
王钊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悟”性好,她勤奋、刻苦,肯动脑、善思考。总之,爱“悟”,且善“悟”,从“悟”中求真、求实;  相似文献   

19.
鲁庆伟 《云南教育》2009,(24):48-48
“悟”者,我之心也。大凡能悟者,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在行动上勇于践行,就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说:吾日三省悟身。孔子注重对自己每目的悟,悟出了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的文化。近读罗崇敏的《天鉴》,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大“悟”。《天鉴》全书分为7个部分:“治国理政”、“哲思启智”、“知人善任”、“养身正家”、“教真育爱”、“金声玉振”、“仁医仁术”。  相似文献   

20.
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十年寒窗苦,就在一朝悟。”“悟”出来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悟”的过程就是隐性学习过程,没“悟”出来,就等于还停留在显性知识阶段,不能内化为个体的觉悟和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