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之后论文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中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了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村土地退出机制促使务工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大量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务工农民是转化为市民的首要社会群体,虽然他们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他们有的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仍然不愿退出农地。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缺乏农地退出机制。因此,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必将促使务工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加快城市化进程,促使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杨海燕 《职教论坛》2007,(11S):8-11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箭.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之后论文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中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镇新居民社区教育培训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四千八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告别了农村当上了市民,一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他们都成为了城镇新居民。但农民变市民的跨越,不仅仅只是居住方式、户籍身份、生活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徐喆 《成人教育》2012,(4):29-31
农村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潮流,农民需要完成向市民的转变。帮助、促进农民市民化,教育管理机构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责无旁贷。进行需求调研是管理和培训的基础。调研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学习需求,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展开,经统计得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六类主要学习需求,同时考察了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学习需求的影响,并就此提出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农民的观念得到转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市民、文明的市民,这就需要重视农村的社区教育。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市民化视野下的三元社会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在从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三元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在准市民向市民转化这一阶段凝固下来,标志着三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准市民凝固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对农民经济吸纳的同时,还存在着社会排斥,这导致了准市民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分析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原因入手,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影响,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政治、经济、受教育的不平等地位,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障碍。文章认为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毕竟是大势所趋,因之,必须寻找出进城农民转化为新市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破解难题顺利推进宁波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宁波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广大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了“市民”。但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户籍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农民“角色”内涵的完整转型,也没有因此而让农民过上真正的城市文明生活。顺利推进宁波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城市化水平较低,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到2015年力争达到45%左右为宜。发展思路:以现有中小城市扩张为主,建设新城市为辅;积极发展特大型城市,合理引导大中型城市规模扩张;有序发展小城镇,优先加快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地州的城市化,促进城市化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相协调。具体措施:加大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安排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处理好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处置和离土补偿问题,为农民转化为市民建立低限度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提高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和效益,积极推进行政区划改革,促进特大型城市快速发展,拉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2.
所谓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城市能以其强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能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生存发展空间。各类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城市对进入其中农民的工作、收入、生活、待遇等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农民市民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但在传统制度和法律的框架下,实现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阻力重重,农民工转变身份和维护权益的渴求被社会大环境所忽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的争取力度的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元经济体制的制度羁绊、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市民的公民权利意识淡漠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等几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障的问题,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各位同仁分析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蒙自县撤县建市,随着蒙自市功能的转变和发展的定位,以此为契机兴起的城镇化进程,对周边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发展农村的产业经济带活农业经济和对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实现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是要重视、尊重民意,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泰兴市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提出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结构转型,实现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  相似文献   

16.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总量的膨胀,市民(特别是新市民)素质提升严重滞后的问题,制约了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路径,促使人与城市环境、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由于违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了城郊农民市民化现象。身份的变化,带来了其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而在改变过程中不乏许多被动接受市民身份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撤村并社"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法律和政策的空隙间所进行的占有农民利益的行为。城市化的目的是让广大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不是让广大的农民都集中到城市里去住。中国的城市化的战略是发展中小城镇为主,重视城市化的内涵,即发展农生产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自然、半自然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场经济,最终才能在广大的农村实现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 (非农化 ) ,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 (城市化 ) ,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 ,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转化为城市区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伴随着许多失地农民的产生,他们面临着产业转型、观念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