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1):112-115
接发球是比赛中最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接发球直接决定了后续战术套路的顺利实施,也可以说,接发球技术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对抗中,发球一方多会发短球来控制对方,不给对方制造直接上手的机会。对于接发球一方来说,采用什么样的回接手段至关重要。目前从乒乓球技术来看,接短球无非有几种方式:挑打、台内拉、摆短。  相似文献   

2.
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教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发球是乒乓球运动中的重便要技术之一,接发球技术掌握很好,可以使自己在比赛中不会因对方发球而紧张,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以遏制对方战术的运用,限制对方特长技术的发挥,为自己下板球的抢攻,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条件,甚至可以直接得分。因此掌握正确的接发球技术非常重要。接发球  相似文献   

3.
发球和接发球是当今乒乓球运动的两项主要技术,也是影响乒乓球回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比赛中,发球和接发球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发球直接得分 2.接发球直接得分 3.接发球积极主动,使发球方处于被动 4.接发球直接失分 5.接发球质量很低,对方发球抢攻直接得分 6.发球失误  相似文献   

4.
阿加西接发球的秘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著名教练维克·布雷顿(Vic Braden)说:“接发球是网球运动中第二位重要技术。一旦发球命中,接发球即决定着这一分的发展,只有接发球的成功,才有打第二拍,第三拍……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李晋  边玉翔图 《乒乓世界》2010,(10):110-113
接发球是难度最大的技术环节,尤其对业余选手来说。接发球的方式和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这一分的胜负。之所以说接发球很难,是因为发球一方十分主动。在发球的旋转、落点以及后续的战术套路上都做好了准备。而接发球一方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球的旋转、落点。  相似文献   

6.
<正> 1、前言1984年10月,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修改了排球竞赛规则,取消了拦发球和第一次接球的连击,(除上手传球)使排球比赛出现了新的变化。规则改动对排球技、战术的影响,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取消拦发球刺激了发球技、战术的发展,使发球的攻击性明显提高,规则的修改有利于发球一方。另一种看法是:取消了一传的“连击”判罚,使接发球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一传的失误减少,削弱了发球的攻击性,有利于接发球一方。规则变动究竟是利于发球一方还是接发球一方,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由此涉及如何估价发球在比赛中的地位和作用。本  相似文献   

7.
接发球与比赛一开始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发球相比较,是属于被动的技术。 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首先要控制好发球的环节,然后必须控制好与对手进行对攻竞争的一关。 本节对接发球的取位、接发球基础技术、打有效落点球以及有关战术进行详细解说。  相似文献   

8.
一、对发球方采用双上网战术的接发球局对策: 双打发球方采用双上网战术者,多是发球具有相当的攻击力,同时可以为网前创造进攻条件,两人在网前抢攻比较默契的配对。此种发球局战术先进,给接发球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接发球方应精心地研究对策。 (一)接发球局反抢的战术: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发球,接发球是业余球员更容易提升的方面。张圣伟教练从心态、站位、准备姿态等方面讲解了接发球的重点,给大家指出一个方向,接发球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接发球方式。接发球首先要摆正心态。必须承认发球方和接发球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排球比赛中,我们只看到对方组织进攻时防守的一方采取拦网,而当对方发球时接发球的一方却几乎没有出现过拦网。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一、对方发球时拦网的意义: 当对方发球时,对方正处于由发球转化为防反的阶段,队员处于防反阵容的调配和位置变动之中。而当接发球一方队员突然起跳拦网时,对方毫无思想准备,这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01,(9):30-31
在乒乓球比赛中,相对其它环节,如发球抢攻或相持.接发球的难度最大。因为它完全受发球者的控制.而接发球方对发球者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接发球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不断提高接发球的能力.合理地把所掌握的技术运用到接发球中.是迅速提高比赛实践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判例集成     
无论在何种水平的比赛中,我们都会遇到规则、裁判方面的一些问题,由于理解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争论,本刊将一些常见的判例陆续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裨益,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来信提出问题。例1发球方第一发球失误,接球方拍弦断了。处理:如果接发球运动员更换球拍,则发球方将获得重新第一发球的机会;如果接发球方选择不更换球拍,则发球方只能进行第二发球。(注:规则规定:一名运动员不能用一支拍弦断了的球拍开始比赛,但是可以用一支拍弦断了的球拍完成一分球的比赛。第一发球与第二发球被认为是一分球的组成部分。)例2一名运…  相似文献   

13.
作一个接发球好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赛中,你发多少个球几乎等于 你接多少个球,但在练习中,发球往往 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接发球常常被 忽略。实际上,像发球一样,拥有稳定 的、有力的接发球技术将使你的自信贯 穿于整个比赛。 态度 接发球绝不仅仅简单地是一分的开始。当你接发球时,你头脑中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我要去攻击这个球,而不是让它来攻击我。”即使比赛的形势和对手的发球质量让你不得不改变这种念头,你也得在脑中树立一个目标。像阿加西、塞莱斯和达文波特这三位接发球高手,他们那凌厉的接发球将打在对方场地的角落,使对手自发球的主动地位很快…  相似文献   

14.
王天安 《乒乓世界》2020,(1):102-103
《乒乓球竞赛规则》中规定,在双打的第一局比赛中,先发球方确定第一发球员,再由先接发球方确定第一接发球员,在以后的各局比赛中,第一发球员确定后,第一接发球员应是前一局发球给他的运动员;每次换发球时,前面的接发球员应成为发球员,前面的发球员的同伴应成为接发球员;决胜局中,当一方先得5分时,接发球方应交换接发球次序。  相似文献   

15.
排球粮仓——接发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现代排球特别是跳发球技术的发展,接发球的作用愈加突出。由于一攻系统与接发球后的二传组织、进攻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因此,接发球作为一攻系统的起始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发球与一攻体系接发球与一攻体系由于当前发球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最快的跳发球时速已高达120公里以上,在国际排球大赛中接发球成功率因而从以往的85%以上降到目前的70%左右。但由于发球水平并不相同,就造成了接发球效果在不同等级的比赛中存在着差异。就我国国内男排比赛与俄罗斯国内男排联赛相比,我国接胜队一方发球的成功率为77%左右,而俄罗斯仅…  相似文献   

16.
三人接发球战术,自从苏联男排在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首次试用以来,到1979年各大洲锦标赛已被世界各强队广泛采用。三人接发球技术,是由除插上队员之外,前排有两个以上的队员在网前拦击发球,同时,后排三个人立于场区后半部,接对方的发球所组成的阵式。由于前排队员可以直接拦击对方发球,这就迫使发球一方不得不把球高弧度地送向接发球队的后方,从而有利于接发球一方组攻。但是,纵观1981年全国排球甲  相似文献   

17.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3):100-101
我们常说打球要有备而战。高水平运动员在赛前都会认真分析对手,设计出针对性的战术套路,同时还会考虑到对手的变化,从而可以适时而变,破解对方的招式。每个选手在发球或接发球前都会认真思考,要想顺利实施既定的作战计划,前三板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作为发球一方,尽力占据主动是他的主导思想:而作为接发球一方,想方设法去控制和调动对方是第一目的,当出现机会时,要能够果断进攻。通常,接发球者是处于被动的,如果前三板处理不好,就会完全陷入对方的圈套之中。理论上.接发球的手段是有限的,但是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多变的,通过观察发球者的意图,以及在场上的一举一动,接发球一方总会找到对方的破绽,依靠灵活的战术和相应的技术,达到调动对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上期杂志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有关高抛发球的作用和技巧。在实战过程中,由于高抛发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发球方可以在球下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手的准备动作来改变出球效果,所以很容易打乱对方的接发球节奏。因此,利用高抛发球衔接第三板抢攻是一套针对性很强、效果很实在的技战术套路。  相似文献   

19.
发球,作为网球比赛的第一个击球动作,就像是古代武士手中的矛一样,发球一流者即拥有了锋利的矛,拥有了进攻的锐器;接发球,作为另一方的第一个击球动作,就像是武士手中的盾一样,按发球一流者即拥有了坚固的盾,拥有了防御的壁垒。  相似文献   

20.
再论拦发球     
为了削弱对方发大力低网球的威胁,接球一方频频采用拦发球。可是,拦发球的效果究竟如何?又如何看待一些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提出有关拦发球的质询和对其评价的意见分岐呢? 近十年来接发球的成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一些健将级球队的一传到位率已达80%,某些队的到位率甚至高达80%以上。这是由于接发球的技战术明显有了提高,教练员们对各种不同弧度的发球进行了探索、成功地运用了一整套综合的接发球措施、加强了专门训练和掌握了可靠而稳定的接发球技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