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前几分钟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情绪激活,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前几分钟学生的状态对整节课质量起至关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师不可能都罗列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设定有度的教学流程。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几点常见的小学音乐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站到讲台上那一刻起,几十个学生的45分钟就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不能仅仅理解为物理意义上的45分钟,而更应该理解为几十个学生45分钟的生命呈现。因此如何站好这45分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盛婷婷 《课外阅读》2011,(2):188-189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深化、改换教学主题时说和做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段教学过程。新课的导人虽然只占每节课的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句话,但是这几分钟、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迥异,教师还须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本人就参加工作以来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经验,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可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却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但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动起来的课堂为什么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操作没有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中的几个“一分钟”。一、组织教学一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  相似文献   

6.
张小娟 《甘肃教育》2014,(16):49-49
正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做各种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突出教学重点。因为一般学生都无法做到集中精力40分钟去听课,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在40分钟内100%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潜力。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效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找新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而且还浪费了课前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将学生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内容归纳为下列"六个一"。一、诵读一首历史小诗教师在备课时,可精选一首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小诗,上课前则让历史课代表抄在黑板的右侧或把提前印好的材料分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好的导入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抓好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海琴 《甘肃教育》2014,(16):103-103
正一堂课的结尾如何,不仅可以测定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我们教师能利用课末几分钟,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且又易见成效的教学结尾,无疑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归纳总结式这是适用于所有课堂的一种普遍方法。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回头看,梳理教学流程,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色。不需要去设计寓意深刻的哲理语句,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象,根据文本的特点就可以自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利用好这宝贵的45分钟,就会因教学时间不够而造成拖堂,或占用自修课和课余时间上课,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每一个45分钟高效利用。在减负的同时要保证质量,那么,减负必须增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使之成为有效教学,教师就得脚踏实地。下面,笔者就谈谈如  相似文献   

11.
何不提前进教室陈菊生教师课前几分钟进教室,虽说是微不足道,但往往能产生神奇的效应。这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首先,从我们教师本身来说:提前几分钟进教室,一方面可以避免闲事干扰,以便思想高度集中到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上来;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有一个战前准备...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际上是自学而不是教学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提高四十分钟的效果,使一节课“满载”。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从信息原理来讲,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输过程。语言精炼,就是要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送出最大的信息量。如果讲话一大串,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却不多,就叫信息量小。那些无用的话都是无效信息。在教师讲课中,无效信息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过多的组织教学,无休止的批评。有些教师,明知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要进行组织教学,好象不说几句,就缺了组织教学这一环似的。还有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要正确掌握和分配时间,就免不了要看表。看起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颇有讲究。因为教师每看一次表,在学生中都可能会发生“信息反应”。比如有一位教师,他每次看表都是在离下课五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位教师一看表,就意味着快下课了。学生由于得到即将下课的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大脑神经由积极思维的状态立刻松弛下来;注意的指向发生转移;产生下课的欲望等等。这样,以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一些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每节课要看五六次表,更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干扰”。因此,教师看表要具有隐秘性,不被学生所察觉。第一,教学经验不多,上课时需要多次看表的教  相似文献   

15.
《华章》2007,(10)
候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提前到教室门口或在教室内等候正式上课。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难免存在隔阂,学生也难免对教师存有敬畏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想说不敢说,教师欲知而不得知,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生疏感、距离感,这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过去对一年级美工教学,感觉缩手无策,画难了,孩子们画不好,画简单了,他们不到几分钟就完成了。在剩余时间内就说话,离开座位,教师只好用讲故事的方法来维持秩序,美育的教学目的就因之冲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些教师把美工当作副科,认为这是凑节数的,所以在教学上多半是马虎了事。  相似文献   

17.
在准备体育教学比赛或优质课评比之前,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担忧--在外校上课,那里的学生能配合自己吗?能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吗?自己能把学生调动起来吗?有这些担忧是在所难免的.在各级的教学比赛前都安排有一段(大约20分钟左右)教师熟悉学生的时间,这可是教师与学生课前的唯一接触,如何利用好这2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比赛,总结了课前调动"五步法",效果很是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玉成 《辽宁教育》2010,(11):47-48
所谓课前谈话,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让上课教师很好地了解了班级的学生情况,而且还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课前谈话的策略有很多,有的用丰富的情感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有的用幽默的语言融洽师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应当狠抓这一重点环节,与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思维紧跟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紧扣关键要素,针对教学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改进与创新,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组织好教学的几个环节,充分地利用时间,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45分钟,教师要特别珍惜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利用每节课,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大的收获,讲课时就应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