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大力倡导"新民"说,由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历久不衰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使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今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透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重新审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人学"思想,它的内涵与要义、缘起与旨归、价值与局限无疑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与未来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由于众多重大事件,近年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极为频繁,其中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之对比讨论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中西文学作品中以"歧路"与"穷途"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对比相关作品,有助于考察中国历史上集体与个人主义之间的消长,并进而反思历史,总结近年中国在中西交流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新民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潮之一。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比较中西差距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化结构进行了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把目光落到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距上,并提出了新民的口号。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总结这一思潮,可从历史的起点和现实的要求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以"新民"为目的,近代的"诗"与"乐"重新开始合作,并产生出大量的乐歌作品。但是,在"教育"与"文学","国家"与"私人","工具"与"艺术"间不断游弋的身份认同,使近代乐歌的歌词呈现出"浅白"与"文雅"的不同面相。这种语体实践,除了对中国现代的新诗运动具有最初的示范意义外,其所包蕴的复杂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者理解近代文化的多元与丰富、理解那一代人的思考与顾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赵莎 《华章》2012,(17)
新民思潮是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启蒙思想家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新民”的救国方案,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对国民性改造的反思,总结这一思潮,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对"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开创及其崭新发展模式的强力示范,决定了作为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主题之一——现代化事业处于"后发展"的事实。历史主题即是理论主旨。历经思想激辩及历史剧变,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的核心意识形态。现代新儒学因其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等实体历史方面的软弱无力而"移居"海外,但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其超越近代西方文化绑架而对传统价值充分尊重的策略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正在成为中国意识的有益补充而重新获得讨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屠棠 《生活教育》2010,(12):19-24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因而也就存在若干特殊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缺少辩证思维。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封建传统势力以沉重打击,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历史意义是举世公认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命运坎坷,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的社会下层青年民众想象性抚慰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幻想文学。这种幻想本质使武侠小说元语言与作为20世纪文化大势的"现代化"元语言形成了"动制分途",由此导致其在20世纪现代中国文化界因对"现代化"的态度变更而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沉浮。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始于"西力"的冲击、"西潮"的启蒙,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学科制度的建立、教育学体系的形成等等,也都不例外。作为教育学科重要的学术分支,比较教育学科百余年来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留下了什么样的学术遗产?《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一书便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康"社会以"天下为家"为特质,迥异于大同理想社会的"天下为公"。刘宋的"元嘉之治"和南齐的"永明之世",堪称"小康"社会的典型。"小康"是"盛世"之间漫长的分裂与混乱岁月中短暂的稳定期。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周期性再现,和中国古代王朝周期律相伴始终,可看作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定律。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校训的确立和实践是"明明德"的过程。校训的功能就是"明明德",是"新民"。"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校训的核心价值。师院校训的内涵体现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校训实践要解决理解、省思、认同和常规化、制度化的问题,要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强化通识教育课程是校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新近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必须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的,厘清其与中学历史课、专业历史课、"概论"课等相关课程的关系;同时,要围绕课程内容,正确分析、比较"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与人民共和国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上海市将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写进发展规划,争取在2010~2020年期间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的变革。抓住当前"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等新技术发展的历史转折机遇,为上海教育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底"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成为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标志。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有"神话历史"丛书,已出版《儒家神话》、《宝岛诸神——台湾神话历史古层》、《韩国神话历史》等成果。2010年出版的《文学人类学教程》被视为该新学科奠基作,书中对"文学何为"问题作出启发性的新阐释。叶舒宪认为,文学人类学是重新打通文史哲界限,衔接"世界眼光"和"中国学问"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同盟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民主党派。梁漱溟作为发起人之一,主张民盟走"中间路线"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实现和平与民主。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他们逐渐放弃了"中间立场",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完成了由"中间党派"到"民主党派"的历史转折。在其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梁漱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西学东渐"与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西学东渐"与西方的崛起晚清的衰落密不可分。正是晚清中西方社会文明的落差,使得当时处于高位的西学在有识之士的大力译介下,迅速为中国的知识分界所接受,成为西学得以东渐,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