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有勤奋成才的明确意识和坚定决心,长期坚持不懈定  相似文献   

2.
所谓诵读,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解读的:"读"者,繁写为"讀",左边从"言",右边从"渎","渎职"的"渎","渎职"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职,在"读"中,即指反复;"诵"者,繁写为"誦",左边亦从"言",右边从"涌",即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有快有慢,是以"诵读"即反复的有变化的有节奏的读。因此,诵读即我们常说的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3.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最根本特质。故本文切入"磨砺语言",提出"语文课固‘语言’之根,守‘语文’之本"。本文从"关注语言,由此开始"和"磨砺‘语言’,倡导本色语文"两方面,论述自己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实践,亮点和重点是"一磨‘语言’,教师语言表达要意趣","二磨‘语言’,学生语言表达要生趣、亲切",以教学叙事型的案例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  相似文献   

6.
分析当前数学课中存在的"去数学化"和"高耗低效"现象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磨课心路历程为例,从"选种","了解播种要求","播种安排","种地"等几方面探求教学方案,从而开启新的研究视野,探索数学教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治吏     
明太祖出身"淮右布衣",深知吏治腐败的危害,称帝后注重官德教育,建立严密的监察网,并许民直訢,"重惩贪吏",使"一时守令畏法","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诗经·卫风》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的"切"与"磋","琢"与"磨",发展成为今天的双音词"切磋"和"琢磨"。而其原来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切"指用刀切开骨头成器物,"磋"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指把玉加工成器物,"磨"指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在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单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单音词组合成了今天的双音词。在阅读文言作品时,易把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单音词当做双音词,必须仔细分析它们的含义。它们  相似文献   

10.
一般过去时     
刘倩 《初中生辅导》2012,(Z2):73-77
不同于中文里,我们用"……过","……了","已经……了","已经……过","曾经……了","曾经……过"来表示过去的事或者状态,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时态来表示"过去",那就是"一般过去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2013,(Z4):110
正近期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刚刚离开校园踏入职场不久的人群中,出现适应不良问题的比例高达90%。很多年轻人在调查中纷纷表示"受到不公待遇","上司太苛刻","前途渺茫","抑郁烦"躁"、"真不想在这家公司干了"……在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可以看到,职场新人满足就业现状者只占47%,认为工作符合职业期望者只有42%。与此同时同,超过40%的人在离开校园的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在这一系列的数字后面,可以看到职场新人的"失意",当校园生活的"悠闲"突然转变成为职场环  相似文献   

12.
少林功夫禅修及其美感体验是各种关系错综而成的"因缘之网",在修禅时对时间的存在进行超越,是功夫禅修的美感经验的时间审美境域。"以武入禅"在禅者的"美感体验"中,不但标志着禅者的"觉醒",同时禅者也在"妙悟"的刹那与其生命体验融合为一。"以禅入武",就是要看"空"由"因缘"而成的"境",如此"出离万境"才得"自在"。对于修行者而言,禅武融合、体用一如,"空"在刹那间"到时","美"在刹那间"敞亮"。  相似文献   

13.
"纯真"好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 "态度越来越虚假","脾气越来越暴躁","热情越来越冷却",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困扰很多教师的头等难题,面对这么多的"疑难杂症",笔者针对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常见症状进行一对一的把脉"诊治","对症下药",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困扰者一些建设性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反复遇到的器材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对物理实验室器材有必要进行重开发再补充的主张。主要策略包括:取"长"补"短",取"精"用"宏",抛"砖"引"玉","锦"上添"花","柳"暗"花"明,删"繁"就"简",借"风"使"舵",借"花"献"佛","小"材"大"用等。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增强演示实验效果非常实用。  相似文献   

16.
原释文"五殺"当为"五穀","五穀不举"相当于"五穀不成";"馀","馀食"之义;"鱼"应隶定作"粟",泛指粮食;"曷"为""字,通"敦",训作"丰厚"。  相似文献   

17.
更正     
《中国研究生》2011,(12):56
本刊2011年第7期34~37页《这一辈子》文中,"素白"应为"宿白","苏炳奇"应为"苏秉琦","唐岚"应为"唐兰","姚孝隋"应为"姚孝遂",特此更正。感谢南京师范  相似文献   

18.
赵丹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Z1):27-29
"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汉字,如"下车","下山","下令","下货","下蛋","下结论"。从"下面(mian,轻声)"到"下馆子",从"下车"到"下乡",词义相去甚远,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意思?仔细揣摩,虽然各个词中的"下"意思大相径庭,但每几个词之间总有那么几分相似的地方。为什么会相似呢?此篇文章试运用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隐喻的特点,原型范畴理论来回答这两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重在"参与,体验;感悟,反思;收获,分享。"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下面对课改中的教与学谈几点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