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针对当前由于备课存在的问题而使课堂教学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提问频繁但效度不高、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随意处理教材等现象.笔者认为提高备课效率的途径应是: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基于课程知识备课,确保备课的有效性;研制开发有效的备课大纲,提高备课的可操作性;依据备课大纲,完成备课的各个环节,确保备课过程的完整性;改变备课形式,实行二次备课,不断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备课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能力.通过这些途径,备课中努力做到评价设计先行于教学设计,确保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全面提高备课效度.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通常我们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教师个人独立备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追求独到见解,而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与训练,此外,个人独立备课也容易遗漏知识点。  相似文献   

3.
吴信峰 《化学教学》2003,(10):18-19
1共同备课的必要性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较为封闭的形式,虽然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备课时总是倾向于怎样设计有利于教,至多想象学生怎样学.教师的备课形同闭门造车,在具体实施中与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吻合,思维、感觉不同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为主,学为辅"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第一板块:深化备课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为了完成备课而备课,消除不了照照搬现象,没有真正起到通过备课熟知教材、把握教材的作。对此,我们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把教师个体化的备课形式调为以下四种新的备课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张亚兰  相似文献   

5.
语文集体备课形式打破了过去的单个教师独立备课的传统,更多的强调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程度实现了资源共享,是时下一种热门的教研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集体备课也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集体备课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浅谈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如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没计、对学生的了解等。备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书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教案一般是书写在教案本上.往往只是将教学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白旭平 《考试周刊》2011,(8):220-221
集体备课是相对于个人备课的一种备课形式,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为大家所熟知和运用。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是指学校内同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最佳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出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常规备课工作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着变化。网络备课具有传统备课所无法比拟的共享性、即时性、广泛性、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等诸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网络在给教师备课带来崭新面貌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完全省略了自己与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过程,造成备课环节的弱化甚至“不作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备课,人们通常理解为:一位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最终形成教案的过程.在过去的备课中,教师更多依据的是大纲、教材、教参,参考的是名师教案、获奖课教案,书写的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相似文献   

10.
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蓝图;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果,记录着教师对教材、学生、教法的理解备课是将教师已有的素质变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重新梳理加工和重新“编码”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应在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备课。  相似文献   

12.
胡国卿 《课外阅读》2011,(11):142-142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备课。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进行有效备课是整个教学的起点,也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而传统备课始终坚持以教师、教材和传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教师备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上,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情感等了解甚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由教师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特征和需要。所以,传统备课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如何促使一般性的传统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我通过进行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初步探索,得到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过去,教师们常常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教师备课时只要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即可。这种处理单一关系的备课观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应处理好哪几方面关系才能备好课呢?  相似文献   

14.
电子备课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教师传统备课模式存在的问题,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升了备课效率。目前的电子备课主要借助于电子备课平台,将教案或课件上传到平台,与同科目教师相互交流、借鉴,或者通过这种形式实现集体备课,但这种形式在体现便捷性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15.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精心备好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认真对课程进行鉴别。1.认识教材的价值.制定教学策略。备课不是“背课”,不是一字不落地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使之转化为课时教材,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现实向我们警示:过去长期所坚持的备课规范和备课管理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创造能力发挥的桎梏。教师对备课规范的无奈顺从,对备课检查的消极应付。导致备课的低效和虚假,甚至出现教师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会备课的教师自然不会上课,不会上课。课堂效益从何而来?虽然此类现象不能概全实践现实。虽然不会备课的教师属于个别.但是教师的备课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教师自身。或者是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备课的行为与质效并非感觉良好。教案,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别人或自身过去的思考。备课与上课脱节.方案与实践错位.教师在无谓的纠缠中迷失自我,失却专业的主见。备课,这一朝朝暮暮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活动却令人如此地忧虑不安和牵肠挂肚。 扫描教师备课现状,剖析与追问备课不尽如人意的深层原因。寻求备课走出现实误区的思路与策略.是本专题关注的焦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处理教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材进行多方位的二度创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蒋寿桐 《吉林教育》2006,(12):43-44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探究摸索,更需要教师群体的智慧风暴,集体各课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学校的集体备课主要足指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它能为个体的探究提供广阔的智慧源泉和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这就对教师的备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了做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备课的理念;多备教学的实际情境;备学生高于备教材;备教学过程中的"度"。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围绕课进行的准备和研究。它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为老师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研讨情境,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的一种体现。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是指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以研讨教材、教学为载体,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