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禾文 《老年教育》2011,(11):24-25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了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结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总结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遵循.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  相似文献   

3.
理解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是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一个视角.二者交融于两个全过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全过程,二是党的先进品格始终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工》2013,(11):12-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旗帜改革创新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90年对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苦苦追求,90年对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探索奋斗,90年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不仅缔造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新纪元,而且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才能领导和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的哲学根据.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看,这一科学论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根据唯物史观解决实现民族复兴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制定并确立了实现中国民主革命的总路线;根据唯物史观解决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根据唯物史观解决实现民族复兴在推倒“三座大山”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根据唯物史观解决了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创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概括来说就是:唯物史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实践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在始终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不仅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一条同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历史经验,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认识,对时代主题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实践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而得出的结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为其增加新的内容,从而使其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她一定能够率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为我们具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的历史基垫,即: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两次历史性巨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丰厚基础,坚强有力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稳固及顺利交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作为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执政经验的最高概括的“三个代表”是实现民族复兴最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长期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为其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福祉所在。新时代全党上下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重温邓小平理论,以一脉相持、继承发扬的视角看待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将邓小平文献中关于发展的内容,与当下中国发展现状结合,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已经到来。我们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以战略思维看待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中的不完善,自我革新以应对腐败及不能适应甚至阻碍发展的机制问题。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积极应对。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增强综合国力,抵御风险与挑战,创造有利条件,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任重道远。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夯实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宗旨及制定的方针政策均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14.
廉颖 《考试周刊》2011,(43):51-52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分析了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及其重大理论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创造安定的环境,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美好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能够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共识.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     
陈大中 《留学生》2013,(4):58-59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一定梦想成真。” 习总书记四次重要讲话谈到“中国梦”2013年元月,习总书记首次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相似文献   

17.
朱书平 《华章》2007,(2):92
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应该认识到: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临新形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途径和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引和信念方向,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的特质,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引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多个领域创造丰富多样的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是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出的一个真理性结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后,在生产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既要借鉴现代文明成果,也要超越现代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新征程上,在感悟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中,把握取得伟大成就的有利因素,秉持正确立场,笃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信心。在直面国内外诸多困难挑战中,树立多难兴邦的坚定信念,用辩证思维把握矛盾问题,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