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德秀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理学家,对理学的传承和复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读书、写作、授徒的过程中,真德秀坚守理学,并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思想。通过对《西山读书记》《文章正宗》《大学衍义》等真德秀的传世之作进行研究,发现他在读书次序、读书方法和读书内容等方面,传承了“北宋四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的阅读思想,并创新了一种牢固的读书体系。这种读书体系对于解决目前经典阅读的诸多困境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著名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朱熹讲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通讯员采访新闻也有借鉴之处.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认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们通讯员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我们通讯员在采访中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决不放过.如1995年春,我因公下到几个村、组时,听到不少村、组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包村蹲点的国家干部文到名到人不到,还有的蹲点驻村干部工作漂浮、纪律松驰、嘴馋手长等.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认为带有普遍性,值得报道.于是,就写了篇带言论性的稿件,先后被《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襄阳报》等采用后,读者反映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这话有道理.当通讯员只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1995年度,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心采写各类新闻稿件50多篇,被各级报刊采用30多篇.  相似文献   

3.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相似文献   

4.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但对我们新闻采访工作也有借鉴之处。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采访工作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记者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四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记载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古今中外学者志士的卓有建树,大多是靠着读破万卷书而成就的,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求知方法。王安石在他的《劝学文》中,曾经诗化地阐述了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具有"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在朱熹心中,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朱熹一生与书院的关系及对书院教育的重视。通过他对首刻《四书章句集注》,推进儒家学说传播,探讨了朱熹为丰富图书版本藏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朱原谅 《图书馆杂志》2020,(4):50-56,61
掌握古代先贤的读书方法有助于提升目前阅读推广的有效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流传的朱熹读书法三个版本源自黄士毅的《朱子语类》、黎靖德的《语类大全》和张洪、齐熙编辑的辅广《朱子读书法》,其内容和编辑思想各不相同。朱熹读书法中蕴含的读书于学者至为重要、读书不在多寡而在于"精"、读书须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崇德、作文是读书的重要目标等思想对当前阅读推广活动实践、阅读推广人和读者的素养提升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朱熹一生与书院的关系及对书院教育的重视。通过他对首刻《四书章句集注》,推进儒家学说传播,探讨了朱熹为丰富图书版本和藏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征  冯静 《国际新闻界》2005,(3):24-26,48
明镜周刊是德国历史最久,影响力最深远,声誉最高,同时也是引用率最高的新闻周刊,它不仅是德国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一本政经杂志。对于《明镜》在德国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于尔根·蔡富特(JuegenSeifert)在一篇文章中作了生动的描述:《明镜》已经变成一个公共机构,人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证明了这一点。争论时,人们会说:“这是《明镜》的事”;威胁时,人们会说:“我把这事告诉《明镜》”;遗憾时,人们会说“如果《明镜》报道就好了”;找理由时,人们会说:“《明镜》都没在意这个”。“《明镜》挑起事端,从不顾及别人的脸面,他把…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人,宋代哲学家.作过地方官吏,晚年知荆门军.其著述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他曾到信州鹅湖寺和朱熹见面,在辩论中显出了朱学和陆学的分歧.朱陆两派是南宋唯心主义理学的两大学派.陆九渊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心从生理器官变成创造世界万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编辑思想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编辑思想,是中国传统编辑思想宝库中的精华,然而,过去人们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之湮没于他的理学的庞大体系中而默默无闻.我们有必要将朱熹的编辑思想从他的理学理论体系中剥离出来,让现代的人们认识其价值,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的一部理学重要读物,两人在编写过程中有不少讨论,朱熹晚年又与学生讨论过编辑的得失,其中体现的编辑思想值得分析研究。此书问世之后,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在《答汪尚书》中说:"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文集卷三十)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朱熹学禅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熹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第一篇是《与开善谦禅师书》,全文如下: 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文字记持,心识计校,不得置  相似文献   

15.
《近思录》是南宋时期朱熹、吕祖谦类编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语录而成。作为理学入门基础读物的《近思录》,它在理学思想传播和朱子学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经典地位。对其注解者宋元明清各朝皆有,注家甚多,形式多样,是儒道经典之外的其他著述难以媲美的。自南宋至清乾隆时期,在《近  相似文献   

16.
正士金同志把他的新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送给我,他始终把我当作他的导师,这次又真诚地请我批评指导。我虽然82岁了,但精力尚好,仔细阅读了本书,有一些想法说出来供读者参考。研究朱子文学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子是理学大家,研究者最好能够了解朱子思想的全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考察分析他的文学评论。士金同志2000年到2002年在复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门研究朱子理学思想。他经常与我讨论中国哲学问题,尤其是中国古  相似文献   

17.
南宋以降,朱熹学说一直被尊为理学的正统。朱熹所撰《四书集注》,吸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综合条贯,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阐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宋、元、明、清四代,研治《四书集注》的著述层出不穷。但是当今的有关论著,言宋、明、清阐发朱子之学者颇为详尽,而于元代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本文拟论列元代"四书"类典籍,以考察其理学传承状况的一个侧面。元朝开国之初,在姚枢、赵复等汉人儒士的影响下,在燕京建周子祠(周敦颐祠),又建太极书院,依程朱传注讲授理学,使"北方知有程朱之学"(《元史·赵复传》);元朝灭南宋  相似文献   

18.
朱熹(1130~1200)、吕祖谦(1137~1181)、陈亮(1143~1194)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吕祖谦、陈亮分别是金华学派、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具有较高的地位。近年来,笔者收辑了一些散佚在方志、族谱中的朱熹、吕祖谦、陈亮之诗词文,且均为朱熹文集:《晦庵集》(四库全书本)、《晦庵先生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内核,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思维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事图书馆古籍工作十多年,深感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古籍咨询难度较大。因为从事古籍咨询,既要熟悉工具书乃至馆藏古籍,还需要深厚的国学根柢。也就是说,既要有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也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是由于前来咨询的有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地理各系以及古籍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度较大。 由于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国学更是博大精深,故通目录学为第一要事。例如,教育系有一位教师要找一首《四时读书乐》诗的作者及出处。原诗题朱熹作,但翻遍朱熹全集,也未找到此诗。他前来向我咨询。我查了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