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昊 《教书育人》2003,(6):9-11
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德育的投入,然而德育效果始终不佳.当今中国社会,不少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实际行为表现与社会倡导的价值目标相距较远,甚至一些人有精神失落、价值方向迷失和行为失范等倾向.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2.
3.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发展,科学创造发明的成果超过史前的总和。教育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现代科技文明带给教学方便、快捷以及使学生日益享有受教育权利均等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的培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确立和发展,给我们道德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建构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生活当中,这就决定了人的道德成长不是只在生活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才会发生.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中度过的,课程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的功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道德教育必须由灌输走向对话。对话式的道德教育倡导关系思维、对话态度,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德性的生成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道德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是构建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整合:80年代以来道德教育一大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道德教育新理论、新流派喷涌迭现的十年。威尔逊(Wilson,J)的理性功利主义模式,赫斯特(Hirst,P,H)的世俗的道德教育学说,麦克菲尔(Mcphail,P)等人的道德教育的体谅学说、斯克利文(Scriven,M)的认知方法、纽曼(Newmann,F)的社会行动模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1]这些理论既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影响着以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事实上,80年代后兴起的以共生、关怀、理解、责任、体验等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于审视和批判中产生的。当然,这一审视批…  相似文献   

7.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桂霞 《红领巾》2004,(6):110-112
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一创举真正动摇了我国几千年传统负向政治文化赖以生成的根基,尤为重要的是,它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那种几乎深入民族骨髓的泛政治化文化.泛政治化文化的终结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重大建设成就之一,也正是从这一角度考虑,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与时俱进、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的观点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极“左”路线的泛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建国早期的表面上看来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实质上的非民主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政治运动缺乏群众自主性,导致了党内个人专制局面和社会个人崇拜局面的形成,导致了社会生活“泛政治化”和社会表面“理想化”的狂躁,在这样的大背景影响下,中国社会中群体的行为与意识都按照“政治”的要求进行特定的整合,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这为“文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必须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拔乱反正。  相似文献   

10.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多元社会中 ,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 ,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 ,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 ,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寻找生命的感觉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课程与教学本质定义的基础上,揭示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整合的发展趋势。同时,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观念也对当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在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即使在演示课和示范课上,教师关注的是具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等,好象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结果,教师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同时忽略了教学内容,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了“四不象”的课:既不象学科课程,又不象信…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采用"独白"式的教育方法,只是把受教育者当做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和灌输,陷入了一种唯理性的误区.而"对话"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强调了师生互动,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理性的"独白"走向诗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15.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道德教育新理论、新流派喷涌迭现的十年。威尔逊(Wilson,J)的理性功利主义模式,赫斯特(Hirst,P,H)的世俗的道德教育学说,麦克菲尔(Mcphail,P)等人的道德教育的体谅学说、斯克利文(Scriven,M)的认知方法、纽曼(Newmann,F)的社会行动模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既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影响着以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事实上,80年代后兴起的以共生、关怀、理解、责任、体验等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于审视和批判中产生的。当然,这一审视批判绝非完全否定,而是部分肯定的折衷式的批判,或日整合。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一整合趋势最明显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面临的理论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德教育、规范教育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渐渐地形成一种紧张、激荡、碰撞和整合的复杂而失范态势,对道德教育理论如何作出整合,事关国家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发展。一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只有与其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共同谋划才能获得知识的合法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在这种理念的观照下,对于尚处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错综复杂的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规范教育深刻反思和整合才能产生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道德活动是由道德意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道德意识活动形成人们的道德认识和要实现的道德价值目标及行为方案,道德实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形形色色的道德行为并最终转化为某种稳固的道德品质。在这里,揭示道德意识活动的本质及其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关系,探究道德意识活动是怎样实现对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功能的内在机制,乃是当前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德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阶段——个体道德决策作些粗浅研究,并力图说明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新高考也着力体现这一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试卷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试题,有的关注生活现象,有的关注生活用品(具),有的关注学生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高考中与生活相关的试题的分类解析.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泛政治化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课程管理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课程管理受政治的制约并不等于课程管理政治化.这种倾向会严重制约和束缚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幼儿园课程管理在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路径、课程实施组织结构上全面表现出了泛政治化的现象,幼儿园与教师的课程自主权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为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应超越课程与教学的二元思维,由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改造组织结构,由科层制走向赋权承责;转换课程管理取向,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改变管理模式,从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实现幼儿园愿景管理、策略管理与结构管理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