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倩云 《新闻世界》2013,(7):281-282
【摘要】本文就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到的“技术垄断”概念以及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进行阐述,对波兹曼基于“技术垄断”的媒介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尼尔·渡兹曼技术垄断的批判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是怀着强烈期待的心情翻开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读过这位作者的另一著作《娱乐至死》并深感共鸣;二是该书的主题正是我长期关注和忧虑的问题。读后的感觉是未失所望,但又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6.
王凤栖 《新闻世界》2012,(1):136-137
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精神领袖的尼尔·波兹曼,现存世的著作有25种,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以及1993年出版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他媒介批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在《技术垄断》一书中,媒介环境学派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了"技术垄断",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技术垄断文化"的时代,由此带来了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泡沫化,唯科学主义盛行和文化流失。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中国社会也已出现"技术垄断"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探索新的路径。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思想出发,落脚于技术垄断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中国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作品。在此书中,尼尔波兹曼传承与借鉴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不同形态的媒介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口语、书写、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对于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后,他将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媒介——电视(一种融合了电报与摄影术的全新媒介)。由此观察到,电视作为当代的主流媒介,虽然看似能够快速传递大量动态的视听信息,然而其媒介特性,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危机是,电视媒介的特性解构了大众文化中严肃理性话语论述的空间。他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四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来具体分析了当下电视媒介对于严肃话语论述产生的破坏性作用。最后忧虑地借用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寓言,得出了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尼尔·波兹曼关于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其提出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与民主 谈到媒介与民主,或许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现代的民主观念与印刷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印刷媒介的普及带来了公共教育的发展,于是,知识和信息的垄断被打破,社会中所有的阶层,  相似文献   

13.
车婧 《新闻通讯》2014,(2):12-12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了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重新定义,但他却未能预言到当下这个时代会被“微”技术所转动。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在被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4.
技术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属性,媒介技术一方面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现代传媒帝国的霸权.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他一直努力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希望和灾难.  相似文献   

15.
陈阳  吴晨 《新闻世界》2014,(5):253-255
新媒介带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里娱乐思维覆盖了一切公共话题和言论,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新闻也常以娱乐化形式呈现,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追逐娱乐快感。新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是否必然是负面的,该如何看待这种社会趋势,重读波兹曼的名著《娱乐至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黄婷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40-24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极大发展,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国学热”在大众传媒的助推下蓬勃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本文拟对这场在大众媒介推动下的“国学热”的含义、兴起缘由、基本特征等方面的进行分析,并做出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媒体的一种途径,它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媒体功能的认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娱乐化阶段,娱乐产业日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娱乐至死》的内容,更有助于人们认识当下中国传媒娱乐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夏衍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他先后从事了12年的新闻工作,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商报>、<消息>半周刊、<南侨日报>、<野草>等报刊的编办工作.在这12年中,他对当时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新闻现象等进行的剖析,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本文对其媒介批评实践略作缕述.  相似文献   

20.
周军 《声屏世界》2006,(7):12-13
2005年可以说是一个民间娱乐异常火爆的一年。首先,年初“超女”粉墨登场,上万人参与海选,绵延不断,红遍大半个中国。《超级女声》使一直处于娱乐话语垄断地位的中央电视台也不由自主地感到巨大的威胁。接着,由名声显赫的导演陈凯歌耗时三年花费3亿多元人民币执导的大片《无极》,人称“有史以来中国电影集团投资额最高的影片”和“中国最贵的影片”,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商业炒作后闪亮登场,但投资高不等于艺术价值高,更不等于观众对它的认可度高,一个讽刺《无极》内容无聊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伴随着《无极》铺天盖地的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