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物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民族文物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中的作用世纪之交,民族文物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区域认同中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从多种角度同时展示民族文物自身及其文化现象时,借助多种学科的成果,运用科学的、比较的方法,开展整体的、综合的研究。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界十分重视这种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原因是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应该吸收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求得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民族文物是民族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当它对民族群体文化作出说明时,需要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相似文献   

3.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部分文化霸权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输出,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互联网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威胁。网络古风音乐作为新世纪音乐的分支,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诗词典籍的运用,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对构建当代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推动作用。从网络古风音乐对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明确归属感、坚定立场感、树立忠诚感三方面效能出发,剖析网络古风音乐在民族文化认同效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网络古风音乐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策略,对促进网络古风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塑造与文化提升以及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与民族一国家认同的建构联系紧密,是各民族国家维系其认同的重要文化设施。在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持续地发挥着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作用,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而处在急剧变革时代的当代博物馆,仍需充分认识其实现文化认同的使命,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收藏更有针对性,陈列更有层次性,教育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熊威  刘文静 《文化遗产》2022,(5):127-133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传说流传广泛,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景观,并与民族历史、道德情感、节日仪式、民俗文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的生产、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深刻影响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围绕着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递进式文化认同,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此案例说明,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是合拍片必要的认知基础。本文以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木棉袈裟》、《云水谣》、《赛德克·巴莱》三部电影,从民生民俗、文化、闽南意象等方面阐述两岸三地合拍片中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本文旨在分析合拍片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如何将两岸三地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产生不同的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卿志军 《传媒观察》2011,(12):33-35
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研究主要是指针对民族地区内部以及与他民族之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民族是一个居住于特定区域,有相同生活习惯、语言风格的群体集合。民族可以是指宏观的国家民族,即国族;也可以指居于国家民族之下的民族,即族群,我们这里主要是针对后者来进行研究。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形成和识别,最根本的依据是文化。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形成,就会对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形成一致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存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一种解读体育传播政治功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体育传播为切入点,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在进入21世纪后和平崛起三个阶段,分析了官方媒体通过体育传播对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中国官方的体育传播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建构功能,这种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民族情感的建构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及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传播应以奥运精神的传播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陈璐 《新闻前哨》2011,(6):25-27
从2005年底开始,国内省级卫视掀起了跨年晚会热潮。这一热潮以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为时代背景,以民族认同在新生代受众当中的缺失和媒体对认同的再造为社会背景,加之省级电视媒体对娱乐主义和市场逻辑的极端运用,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进一步模糊了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剧的组成部分,但其产量和质量在电视剧市场使其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原因在于其生产机制和受众消费机制互不匹配。2015年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其在符号生产和受众认同一致的完成度为少数民族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具体表现在:通过语言符号中细节的生产,实现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非语言符号不再流于表层叙事,除了满足受众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空间想象,还在深层意义进行挖掘,完成民族认同;通过话语符号的植入和主流表述完成了国家认同,为应对受众认同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正>五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各民族人民趋于一致的文化认同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屹立不倒,来源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机制是从民族视角讨论影响国家形象构建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形象从内部生成的过程,其本质是国内民众建立国家认同的过程。建国初期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过程中,政治传播通过多种手段来构建国家认同:传播阶级认同框架和革命话语来统领各族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以传播新生政权下的民族合作、和谐、平等关系来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将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与传播阶段性革命任务、政治统治有效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政治传播文本营造新型民族关系的舆论氛围;从党和国家层面为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提供政治传播的制度保证。政治传播在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中的角色要随政治结构、历史情境、传媒行为等因素的转变而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8.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朱美娜 《青年记者》2017,(6):103-104
民族认同,即民族身份或文化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事实的心理反应;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建构过程.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学、大众媒体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众媒体对于民族观念的厘清与传播,又会使得受众对于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认.五四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是在国际局势与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并受欧洲兴起的思潮影响,中国文化系统中新的思想、文化的现实的构建平台.  相似文献   

20.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