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南宋袁枢撰。枢字机仲,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6年),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389袁枢传云:“出为严州教授。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枢之至友杨万里序通鉴纪事本末亦云:“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据此两说,均谓此书作(?)枢官严州之时。按枢调严州教授,乃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六月问事,杨万里过临漳读其原稿,并为之作序,乃熙淳元年(公元1174年)三月问事。公元1175年,吕祖谦朱熹复先后为此稿作跋。1176年,参  相似文献   

2.
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使我国史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该文论述了此书的成书过程,分析了此书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性。认为该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为我国古代一大奇书。奇在抄书而成创作,由此建立起纪事本末史体,与编年、纪传鼎足而三,成为我国古代修撰史书的三大基本体例,袁氏即因之而名重史坛。袁书盖取材于《资治通鉴》,由枢拟定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另附六十六事),将散见《通鉴》中之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史书,从它的编写方法来说,主要有三种体裁,即: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即纪表志传体,如《史记》、《汉书》等)和纪事本末体。这后一种体裁的创始著作,也是这一体裁有名的代表作,就是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卒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据《宋史》本传记载,他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后为太学录,因同宰相不合,于乾道九年(1173年)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写的。以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做工部、吏部郎官和常德、江陵知府等官。袁枢编撰《通鉴纪事本末》的目的,《宋史》本传也曾提到,说:“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  相似文献   

5.
宋代史家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的纪事本末体裁,打破了唐宋以前数百年间编年、纪传二种体裁相互争衡、徘徊不前的局面,使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从《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到现在的八百多年中,历代学者对此书非常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辨证或重新认识。笔者不揣浅陋,打算对纪事本末体裁形成的时间和《通鉴纪事本末》的学术价值谈点粗浅的看法。史书体裁不单纯是编纂形式问题,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历史事实密切相关。历史事实丰富多彩,决定着史书体裁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虽全抄自《资治通鉴》,但却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它能抓住历史事件这个中心,纪事条理明晰而又完整,极便于记忆和检索。这种新体例,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三大体例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人做学问也极富于启发。  相似文献   

7.
后晋是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晋却在历史洪流中迅速灭亡。在《通鉴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契丹灭晋》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进攻固然是其灭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从中更能看出,后晋灭亡是众多因素促成的,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为“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张鉴原籍方志和其它史料,考证、探析了其籍贯和主要事迹与《西夏纪事本末》的史料来源、编纂方法、选事原则、史料价值、刊行和重要版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左传纪事本末>改变纪事本末类史书史源单一的缺陷,广征博引286条史料,遍布于经、史、子、集,源于33部文献;该书采集<春秋>经文补充<左传>所遗漏的史实,使<左传纪事本末>对春秋史实的记录比<左传>更加完备;书中高士奇对史料的考辨成果有的订正史实,有的阙疑待证,大大提高了<左传纪事本末>的史料价值,弥补了纪事本末类史书简单抄录编年体史书或纪传体史书,史料价值不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史著体裁及其发展过程的最早研究是唐代刘知几,他的《史通》系统地考察唐以前中国史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提出中国史著体裁分为“六家”:即尚书家,是记言体;春秋家,是编年史体的雏形;左传家,是编年史体;国语家,是国别史体;史记家,是通史纪传史体;汉书家.是断代纪传史体.刘知几认识到史学体裁是不断演进与发展的.强调“时移世异,体式不同”,留眼于变化.他认为百川归大海,这“六家”最终发展归并为编年与纪传二体。刘知几是全面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体裁的第一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史通》是系统总结我国古代史著体例的第一部专著。然而.鉴于时代的限制,刘知几无法全面系统总结中外历史体裁的发展情况,更无法对史著体裁提出本质性的见解。因此,对史著体裁的深化研究是当代学术界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助于历史学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的"本末"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不仅包括了"保邦制国"的经世思想,开放的近代观念,而且具有超前的现代价值,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在理论上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所主张的“本末”论,“本’指的是立(治)国之“本”,也就是希望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末”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郭氏的“本末”论,是洋务思想史上最闪光的一页,虽在他所处的时代无法实施,但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本末     
“本”和“末”都是指事字。先谈“本”字。会文的本字是在木字的基础上,以三个小圆点来标示其根部的所在(图1)。意思是说,有圆点的地方,就是根部了,“根”“本”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书名《改革通鉴》。先对书名和编写宗旨作些说明。 “改革”一词,古已有之。《后汉书·黄琼传》:“(左)雄前议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后尚书张盛奏除此科。琼复上言:‘复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溢,不宜改革。’帝乃止。”这是说当时的举吏复试制度好,不能改掉。《梁书·武帝纪》大通元年诏:“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末遑改革。”这是说当时的百官俸禄制度不好,需要革  相似文献   

15.
“文革”前几年,革命人民每天必须进行“三祝愿”。早上、午前、午后上班前,都要站在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像前,手捧《毛主席语录》,由一人领班,他说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首先,让我们衷心祝愿,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愿  相似文献   

16.
走进宁波市天安职工职业介绍所(以下简称“天安”),看不到上海招聘“空嫂”时的轰动效应,听不到杭州招聘“空嫂”时的困惑茫然。但一句问询,一番答复,让人感受到一份坦诚,一份温馨。这里,每天接待多则百来人,少则几十人的求职者。他们中有职高生、大学生,有农民、城镇青年,更多的则是下岗、内退职工。虽然身份不同,年龄各异,但几乎都是紧蹙着眉进来,绽着笑容出去。他们说:“到工会办的职业介绍所求职,心里踏实,有盼头。”  相似文献   

17.
福建莆田民间有两位奇女子名闻遐迩,广为流传.一位是宋时林默娘,后人尊称为"妈祖",海上女神,海上圣母,知名度很高,全世界有上亿信众,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另一位叫江采苹,唐代人,人称"江东妃"或"梅妃",知名度虽比林默娘低了点,但凡熟悉或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她并不陌生,尤其是她的诗<楼东赋>、<一斛珠>,更是为后人所传诵.  相似文献   

1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那里有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封山期最长的孤岛,离首都最远的兵营和漫长的陆地边防线……多年来,新疆军区某陆航团的官兵们驾驶“黑鹰”直升机,一次次飞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领空,写下了首创阿里航线、高原营救等10项全军陆航部队之最,被誉为翱翔“生命禁区”的“空中雄鹰”。  相似文献   

19.
玲今天起床格外早。来到天堂已经是第十天了,她在疑惑、不安和期盼中度过了这些日子。玲本以为,像自己这样笃练神功、追求圆满、从撕肝裂肺般的大火中获得“新生”的人,在天堂会受到鲜花铺地、万神空巷的礼遇。事实却不像玲想像的,这些天来,没有人接待过她,也没有人过问过她的来去方向,仿佛是到了被遗忘的角落。尤其令玲不解的是,人们看她的目光,除了有些冰冷,似乎还射出在凡界时俗人鄙夷的眼神。但不管怎么说,玲还是相信老师的教导,抱着无限的希望,等待着兑现“圆满”。   昨天晚些时候,一位天使终于来通知她,今天去天庭…  相似文献   

20.
明人冯梦龙在其《古今谈概》一书中讲了一个“芝麻通鉴”的故事,说江苏人好以芝麻点茶,世上的小商贩常把零残的《资治通鉴》一页页撕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