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通过解析马克思早期经典作,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形态”这一范畴从萌芽到形成的全过程,也使我们能够对“社会形态”这一范畴的内涵有更全面、确切的认识和界定。社会形态范畴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非法性。马克思成就的独特的哲学,体现在他借助于历史范畴扬弃了从前哲学,把实践活动与超感性活动统一在“历史境遇”之中。历史范畴是马克思哲学构架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理解颇多分歧。有的认为它仅指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仅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有的认为它既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又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为了弄清其含义,我们还是仔细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著。“社会经济形态”范畴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出的: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 非商品属性说”的主要根据 “非商品属性说”认为劳动力作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力商品范畴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范畴而且是核心范畴,如果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会严重混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非商品属性说”认为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明确说过,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者自己有人身自由,可以自…  相似文献   

6.
对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学思想,在国内外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对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深入《手稿》文本,围绕“异化”、“劳动异化”这些中心范畴剖析马克思论说的基本理论构架,在“道德异化”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视域中,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突破口,而且也是整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社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范畴政治化,导致对“社会革命”概念的误读。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社会革命被赋予了非常深刻的实践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艺术生产”学说诞生以前,人类考察艺术的方法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作为社会的人的生产劳动,单纯地、片面地将艺术归之于意识范畴之中。康德虽然运用认识论中的知识性四项范畴考查察美的判断,但他又轻率地否定了美的客观性,抽掉了艺术本性的社会依托,马克思正是在艺术和美学上消除此谬误的人,把艺术——尤其舞蹈艺术,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美学内涵,把舞蹈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了科学的界定,使“艺术生产”从理论到方法方面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研究古代东方社会时,指出古代“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对此应作如何理解,争论已久,岂今仍无定论。笔者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考察了私有制范畴在马克思著作中的演变,认为:“东方不存在的土地私有制”是相时近代西方而言,古代东方不存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异化"及其扬弃的理论就已经包含了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劳动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正现实的尖锐揭露和批判,是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工人阶级的深切关怀.工人阶级解放的唯一出路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即达于共产主义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三重规定:一是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关系;二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整个商品经济;三是资产阶级社会,梳理该文本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多重性意蕴,不但可以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而且可以重新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高技术社会的伦理困境,当代技术伦理导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整体论,其技术伦理思想分为技术伦理的社会制度环境、组织制度条件和技术主体道德三个方面,并以技术史和工艺学实证研究为基础,为现代技术伦理的社会、技术和人的协同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近30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思想来源、内容、实现幸福的条件及理想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不系统研究。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围绕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和唯物史观展开研究是全面理解马克思幸福观的关键。要立足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探寻其幸福观的形成原因,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出发,通过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路径找寻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轨迹,厘清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在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系统梳理基础上阐明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了全面研究,创造性地研究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手段和形式。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系统论,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发展过程论,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动态过程。历史主体论,即人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担当者,社会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社会自然统一论,即人类社会的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是统一的,人类史和自然史彼此相互制约。世界一体论,即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历史愈将成为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主导趋势和基本走向,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人性论入手。解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人性理论是马克思人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人性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是社会构成诸要素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的有机体。从伦理学的向度看,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达有机体的必然灭亡,科学预测了和谐社会的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其规范性表现为社会有机体论的实践性、统一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