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作人喜欢"谈鬼",他用"流氓鬼"和"绅士鬼"为自己矛盾的灵魂画像;因推重民俗文化、喜欢"俗趣"而对民俗鬼"情有独钟".周作人"谈鬼",既为自娱和娱人,也为探究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多热衷于谈“鬼”,这其中包括对“蛮性鬼”的科学剖析,对“专制鬼”的高度警惕和对“吃人鬼”的猛烈批判,对三种“鬼”的剖析的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统一在一种周作人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文化思考及其思维方式中,周作人的谈鬼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后,由得出的悲观结论转向了“闭户读书”和小品文写作,于是理解了周作人的谈鬼,可以为他后来的人生转向和文风转向提供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话中有鬼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  相似文献   

5.
来访者晓阳不敢一个人睡觉,一直怕"鬼",但又看不清"鬼"的脸孔.咨询师采用催眠疗法,将她的潜意识通道打开,引导她再次回到童年,重新认识了那个"鬼",通过六次辅导,让她在内心深处不再惧怕.  相似文献   

6.
莫言继承了古典中国鬼魅叙事的传统,建立了属于自我的鬼魅小说世界。这个鬼魅世界由在野之鬼与祖先之鬼组成,在野之鬼是今世的人相,祖先之鬼是前生的人相,二者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由表及里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7.
“纸鬼”应用于殡丧礼仪程式,亦在岁时民俗活动中有所表现。民间巫术常见形式多有利用“纸鬼”的情形,其极端方式,是所谓“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纸鬼为奴”案例,则体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纸鬼”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对于“纸鬼”以及文化意义相近的“纸人”的作用的考察,有助于发现和总结古代社会民间礼俗和信仰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对于“纸鬼”的文化思考,或许也有益于启动和推进有关“纸”在传统社会民俗史和意识史中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神”“鬼”文化的追踪溯源及对汉语言文字的解剖分析入手,探讨“神”、“鬼”等原始观念文化在汉语中的渗透和积淀。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0.
厚葬是中国的一各特殊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变为鬼,鬼和人是相交通的,人所享用的物品,鬼可一一接受,从而形成了殓装殓物越多越好的陋习,甚至出现了送死妨碍了养生的现象,丧事节俭,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善事。  相似文献   

11.
话中有鬼     
神行太保:擅武者,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善文者,魑魅魍魉,尽可成篇。且看这篇“鬼话”——人间不管有鬼无鬼,人的话中可免不了有鬼。人的话中不但有鬼,还创造了鬼的形象,话里还隐藏杀机,神鬼尽出,搅得人心惶惶。话中还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绘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这些鬼的来历很多,也很古老: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所以从话中可以看出,鬼是有的,还是活的。宗教中的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的话中创造了鬼,从此鬼常挂于人的嘴边,成为“鬼话”。尽管鬼的形象让人有不好的感觉,但是鬼话依然有那么多人应用。女孩子常喜欢骂人“死鬼”“色鬼”,因而…  相似文献   

12.
这节课,我讲《宋定伯捉鬼》。在疏通文意后,同学们开始讨论课文的内容。有的说:“宋定伯胆大,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我颔首,以示肯定。有的说:“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我微笑,充满自信,学生的回答都在我备课的预料之中。“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一个男生憋红了脸,站起来说,“人有好人、坏人之分,论理鬼也应如此。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以青面獠牙的面孔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丝毫加害于他的举动。尽管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颇为深入人心。古人认为,人死后躯体葬于地下,而“精魂”则不灭,这便是鬼。并进而相信,鬼能福佑或祸崇于人,影响人的命运。此种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对自身的生理现象、思维与感觉的活动无法理解,因而首先由做梦产生了灵魂和鬼的观念。鬼到底是什么样子?古往今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韩非子·外储说》云:“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简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罂于前,不可类之,故难。克魁,无形者,不游于前,故易之也。”’这…  相似文献   

14.
李姝姝 《现代语文》2009,(10):146-148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包含了深厚的古代文化信息,其中“鬼”部字就很好地向后人呈现了上古汉民族鬼文化的内容。本文以《说文解字》为蓝本,从《说文》“鬼”部所收录的一系列汉字入手来探索在上古汉族先民中流行的鬼文化,以期通过探讨鬼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事象,使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鬼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李巍 《考试周刊》2012,(66):20-20
“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话中有鬼     
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  相似文献   

17.
人死为鬼。常规意义上,人们认为鬼就是祖先神灵灵魂,这是常人对鬼的理解。鬼与灵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记》一书中提到鬼、鬼神很多,但鬼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种,一种只是人死之后的代称,即尸体;另外一种就是神灵。由于尊卑贵贱的不同,人死之后称鬼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紫孜妮楂》是彝族经典宗教经籍,《巫师鬼女》是基诺族巫师重要的经书。同为宗教文学中人鬼相恋的叙事文本,对于人鬼恋的态度,《紫孜妮楂》中是否定的,彝族人要驱鬼、赶鬼;《巫师鬼女》中是肯定的,承认人鬼的结合。本文试从两个文本的情节结构方面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从彝族和基诺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爱情婚姻观、宗教观等方面分析造成对人鬼恋不同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话中有鬼     
<正>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  相似文献   

20.
肖湘 《辽宁教育》2002,(5):38-38
这节课,我讲《宋定伯捉鬼》。在品读课文后,同学们开始讨论课文的内容。有的说:“宋定伯胆大,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少年英雄。”我颔首,以示肯定。有的说:“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我微笑,充满自信,学生的回答都在我备课的预料之中。“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一个男生憋红了脸,站起来说:“人群人中有好人、坏人之分,论理鬼中也应如此。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张开青面獠牙的面孔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丝毫加害于他的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