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3.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生活历程,其作品主要表现了处在两种文化夹缝里的边缘人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痛苦和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01-107
奈保尔的《父子家书》有两个关注点,即他的印度想象和文化身份认同。他的印度想象具有片面、停滞、自我优越和负面的四个主要特征,这与他的文化身份认同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探寻的过程。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三个时空维度,这三个时空维度分别是特立尼达、印度与英国,其中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因为奈保尔的个体经历而时隐时现,或被漠视,或得重视,从这三维文化身份此消彼长的变动,可显出奈保尔自我身份的游移性与跨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印度是他的祖先之邦,特立尼达是他的出生之地,英国是他定居之国。他游走于各国之间,文学视线在转移,视野在扩大,他的创作和思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独特层面,反映了后殖民社会的景象,从而赋予了当代世界文学启迪人心的世纪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8.
对于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来说,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不断的位置的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多年的流散(diasporic)经验的一种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被帝国主导叙事(masternarrative)湮埋扭曲的殖民地历史的重新书写,这个书写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后殖民主体的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9.
奈保尔是个有着双重移民复杂经历的作家,其多元文化背景导致的复杂文化身份对于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奈保尔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的文学文化传统赋予他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立足之点,其作品也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11.
12.
俄罗斯宇宙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维尔纳茨基(1863-1945)在研究生物演化和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从生物圈向智力圈过度的学说,主张人类社会的统一进步、人类与生物圈的和谐一致,这在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I will talk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subjective test and objective test.The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 are also discussed.Although each has its own disadvantages,subjective test and objective test will still play important roles at present or in future.A good classroom test will usually contain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est items.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谁高谁低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在人们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参照,互为标准。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8.
Simon S.I.O.     
Abstract

How many students with epilepsy need help in basic skills, and if so, how much? This paper looks at communicating with those outside the school who are concerned with the student, those within the school, and with the most underrated resource ‐ the student himself/herself.

However helpful these resources are, the teacher has to cope alone at least some of the time. Most students with epilepsy who are in mainstream classes also cope alone. Regarding academic learning, some students have to cope with the effects of epilepsy and/or medication on alertness, on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on attention and memory, and on distractibility.

The resul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applying to students without epilepsy, whether of greater or less ability.  相似文献   

19.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代表作之一,同时成功入选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是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一大艺术特色。文章从毕司沃斯先生、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哈奴曼大宅、黑暗意象几个方面对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象征手法作探讨,指出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作品的气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故事梗概 Holly嫁给了热情幽默的爱尔兰人Gerry,两个人非常相爱,但Gerry却因病去世,Holly的生活立刻推动了重心,止步不前。她深陷在对Gerry的回忆中不可自拔。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害怕Holly出事,纷纷以各种形式安慰帮助她,但都无济于事,在Holly三十岁生日的时候,突然收到了Gerry送的生日蛋糕和录有自己声音的录音祝福。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更多来自Gerry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传达到Holly的手中。原来Gerry在生前就已经安排了一切,正是他对Holly的爱给了Holly尝试新生活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