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方案制定、资金筹集、工程建设等方面分 析了合川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情况,并以此为例,提出了在 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学 校经济承受力和网络运行保障等问题,并根据合川市的实践, 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2001年,“校校通”成为教育信息化最热门关键词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2001年初,全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便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校校通”工程精神,安徽、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还特别把2001年定为“校校通年”。2001年6月,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再一次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政府支持力度,使“校校  相似文献   

3.
2001年,教育部提出将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我省有大中小学几万所,如果每一所学校都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建设一套从主干到接入系统齐全的自有网络,仅这一项全省就要拿出上百亿元的资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校校通”并不等于“校校网”,它最终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相对于民族地区是新事物、新问题。根据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本文拟定了四类工程建设标准,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到应用,为民族地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综合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校校建高速、校校通高速”,已成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的迫切愿望。但如何把这一迫切愿望变为第一需求,并有效地实施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系统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战略目标,这是国家教育部和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校校通”工程将不再是简单的校校有网,它已被纳入上海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的重要环节,进而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记者从“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暨‘校校通’实事工程启动大会”上获悉的,标志着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和“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大多数学 校都具备了网络环境,特别是高校。但同时高校校园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 出。本文通过对PKI技术的粗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PKI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改造了世界也改造了教育和教学,为此,国家、地方投入很大财力,使得教育教学类网站如林,区县市纷纷实现了“校校通”,几乎校校建了网站。可是,这些价值昂贵现代化的设施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蜕变成了现代时髦摆设。  相似文献   

9.
事件最近,《中国教育报》以及《电化教育资讯》《网络世界》共同尝试着为中小学校园网做了一次“体检”,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良好,作用发挥还少。”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原因,大概有50%以上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应有的效益,中小学尤其严重。为此,除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还应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教育网的使用效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认为,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因而,“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有些学…  相似文献   

10.
在校校通的热潮中,许多中小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实现校园网的互通。校校通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跨校跨省市甚至跨国学习。但是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大规模实施,也带来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安全漏洞。一旦发生网络攻击、黑客行为或病毒侵袭,就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重要数据的丢失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校园网的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要。安全建设要遵循“木桶原理”,即一个系统的安全强度等于它最薄弱环节的安全强度。因此校园网必须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世界报》刊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的文章,认为“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资源建设,都需要统筹与协作。  相似文献   

12.
“校校通”建设同中有异 “校校通”的核心就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虽然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建设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都要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第一,建设可拓展、可升级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二,建设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3.
浙江温州苍南县拥有学校200多所,包括23万人左右的师生队伍。2002年开始启动的教育城域网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教育局自主所有权的高速宽带IP网络,覆盖了区域内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等各级教育机构。“校校通”并非“校校网”。一味地建设校园网只会造成盲目的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难以统一管理。有鉴于此,苍南在  相似文献   

14.
张岩 《湖北教育》2003,(10):44-45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同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是重要手段之一。“校校通”工程正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2年,武汉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精神,武汉市政府实施了“宽带校园校  相似文献   

15.
“让每一个农村学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网络让农村学生倘佯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这是2005年江苏省政府提出在全省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一年来,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江苏省启东市“校校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设,他们通过加强管理、注重培训,强化应用指导,充分发挥了“校校通”工程使用效益,真正使之服务于教育教学,成为学校教改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城市地区的“校校通”建设虽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状况。但总体而言,各个地区的“校校通”工程必须满足三大层而的需求:第一层,建设可拓展、可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校校通”网络平台,有效保护工程投资;第二层,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校校通”网络平台;第三层,有效提升校园网络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基于Internet技术构建的专用网络与Internet互联过程中,会遇到一卡多址、多网关、多DNS解析等一系列矛盾,从而造成组网困难及使用不便。本文主要结合我省校及地方分校系统专用宽带网络建设和我校建设区域校校通工程的实际,利用基于策略路由、静态路由选择和网络地址翻译(NAT)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多种网络互联问题,在充分利用现有专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可方便访问Internet。  相似文献   

18.
“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了可利用的网络平台。面对教育信息化,教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也正发生着变化。我们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访谈等方法统计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就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上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界定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方法的讨论出发论述了开展“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图;在下篇中介绍利用非即时性网上对话记录展开的质的分析,并探索利用这种质的研究方法对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可能性。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1.开发“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目的设计并开发“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二是通过校际协作学习实现“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校校通”的目标是:“在未来的5~10年时…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均衡配置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前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