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天地》2010,(2):21-22
中青班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朱明德告诉记者:“我们到党校也是很怕考试的。”一是平时系统学习少,基本上没人来考他们;二是记忆力毕竟此不上青年学生了;三是爱面子,怕考不好招人笑话……  相似文献   

2.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3.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4.
近读一篇来稿,稿中出现这样的语句:“考不完的试”,“考起试来总是第一”。粗读此类语句,似乎也还可以,但细嚼起来,却感到有点牙碜,一想原来这里把“考试”这一动词拆了开来。这种把动词任意拆开来用的现象,在其他稿件中也常见到,如“劳了一次动”、“登个记”等等。而且把劳动、登记、考试这类动词拆开来用的现象,在来稿中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排奋力拚搏,七战七捷,又夺“世界杯”,全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欣喜之余,将有关赛事的新闻重新浏览了一遍。一条并不显赫的报道令人瞠目:随中国女排赴日参加世界杯赛采访的各报记者竟达三十多人! 掩报而思,浮想联翩。报道球赛,记者们是努力的。特别是中央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排奋力拼搏,七战七捷,又夺“世界杯”,全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欣喜之余,将有关赛事的新闻重新浏览了一遍。一条并不显赫的报道令人瞠目:随中国女排赴日参加世界杯赛采访的各报记者竟达三十多人!掩报而思,浮想联翩。报道球赛,记者们是努力的。特别是中央  相似文献   

7.
著名女排运动员郎平说:"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有特殊的感情,罗如岗就是其中的一个."罗如岗,<闽南日报>总编助理,一位长期报道中国女排的地方报记者,这样的评价对他而言可谓中肯.  相似文献   

8.
写作,就是写生活。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观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培养观察力,对记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某报社招考记者谈起——一天,是某报社招收记者考试的日子,想当记者的考生们坐在考场静静地等待着。这时,报社总编辑走了进来,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分发考试答卷。考生们一看,答卷纸是象稿纸似的格子纸,都迷惑不解地看着总编的脸,心里不禁暗自嘀咕着,能出什么样的试题呢? 就在总编辑转向黑板,刚写完“试题”两字的一  相似文献   

9.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10.
媒体每年关注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高考年年有,却年年被媒体聚焦。高考前,放榜前,不断出专题;高考两天。更是密切关注,报道内容从“警车开道”、“爱心送考”到高考宾馆、商家高考营养餐甚至高考保姆。连篇累牍。高考.从一场升学选拔考试,演绎成了考全民素质、考社会责任、考政府服务的“社会大考”。  相似文献   

11.
梅纯 《中国广播》2012,(7):94-94
一手拿着问题材料,一手索要采访经费,明知其为“假记者”却不敢揭穿,只因担心“问题”被捅出去麻烦更大。“真记者”来了一通正常采访,末了要起“赞助费”,有心拒绝却又得罪不起,只因害怕被“惦记”上了将来专挑毛病。对“假记者”不敢较真,对“真记者”怕得罪不起,这是一些地方、单位、企业屡屡选择“破财免灾”时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12.
把“专业户”的利益同记者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且不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新闻记者曾为专业户的发展鸣锣开道,就是在千百万专业户勤劳致富了的今天,记者也要为专业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股思潮,那么一些人,跟专业户过不去,搞得一些富裕起来的专业户产生“两怕”:一怕党的政策变;二怕四面八方来伸手。在这些问题面前,新闻记者总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专业户申张正义。记者下基层采访,跟专业户混熟了,就会听到他们诉苦:“如今外出搞生产,真是千山万水行路难,处处有‘山大王’伸手来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总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记者,这样羞羞答答地抨击不正之风,惧怕报复到不敢署真名,则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署名是严肃的事情,意味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历史上一切真正的记者,没有一个不敢署真名的。记者职业特点要求记者有超乎常人的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如果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署真名,那干脆就别当记者。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15.
“我怕记者”,这是张海迪接受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张海迪,病魔的痛苦折磨不怕,学习中的困难不怕,生活中的坎坷不怕,却怕能够给她带来荣誉的记者,岂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简言之:横求其博,纵求其渊。这两句话,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当好记者、干好编辑的。今年6月,安徽省对部分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评定职称的考试,考试内容大多是基本常识,可是有不少同志不及格,尤其是文史方面不及格者更多。究其原因,有的同志平时读书甚少,长期以“干”代“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考起来傻了眼。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从两次典型的采访说起:去年,虞城县利民乡农民张清海经过数年拼搏,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罐头加工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这么个“明星”人物,却拒绝任何记者采访.我几经探究才知他心怀几怕:伯宣传者要赞助,伯出名引来吃拿卡要,怕工商税务增加税收等.在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一些改革运作不规范,张清海对宣传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鉴于其他采访者吃了“闭门羹”,我前去采访时见面即先声明;一不拉赞助,二不写稿子,只是来看望拉家常.张清海思想放松后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前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把文章写一下,他满口答应.我又对稿件的取舍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满意.我成了成功采访他的第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8.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我到晚报当体育记者时,中国女排已经誉满天下,连夺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冠军,“铁榔头”郎平更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象我这样的小记者,要采访郎平确实也是很难的。大约是1983年元旦,体育部的领导让我跑排球项目。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写一些有关排球的文章。说来也怪,那几年,中国女排征战南北,在电视上频频露面。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对着荧屏写一些球评。承蒙资深的体育报记者颜世雄的指点,久而久之,我的排球报道也开始有了点名气。有许多人总以为我对排球很熟,跟中国女排关系亦不错。其实,说来可笑,直到1984年中国女排奥运会归来,我甚至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一直称道“倒金字塔”的新闻写作手法,老师这样讲,学生这样学,编辑、记者这样写,多见不怪,习惯成自然.笔者认为,再好的新闻写作方法,也不能当成固定模式到处硬套.为了打破这种传统写作模式的束缚,穆青同志曾作过不少尝试,并提出了“新闻的散文式”这一想法。其实,新闻的散文式就是叙事体的写法。荣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的《女排奏捷》的报道,就采用了叙事体导语:“当中国女排的张蓉芳最后一击,中国队以3比0将美国队打败后,在现场观战的中国代表团顾问荣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