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来,最能代表理论新闻学体系结构的是新闻理论教材.教材是研究成果的累积与凝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甘惜分教授1982年出版的<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教材),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2008年出版的<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国内出版的新闻理论教材大概有六七十种,我们不可能对所有这些教材都进行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彭彬 《中国记者》2012,(5):58-59
如何保障在“家门口”的暗访不出闪失和差错,记者怎样才能安全地行使舆论监督权?作为一名在地市电视台从事监督类报道十余年的地方媒体人,笔者认为暗访记者需要具备三种“保护”能力,即保选题、保团队,保搭档. 学会孤军奋战,精心保护选题 对记者而言,成功完成暗访报道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学会精心保护选题.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记者观察>杂志的忠实读者,又是<记者观察>的发行员,10年来征订<记者观察>7000余份.新近,笔者读了新改版的<记者观察>2011年第一期,爱不释手,有几篇文章我一连读了两遍,如记者刘荣星写的<新山西新在哪里>和<满眼春潮涌三晋>.  相似文献   

4.
关于电视新闻暗访的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电视新闻暗访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主动地运用摄像、录音器材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1月开始,<法人>杂志、<第一财经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络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濒濒因涉嫌诽谤和受贿罪被抓,这一系列案件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引起了"记者是不是受贿罪主体"的激辩.但人们也不难注意到,在这一系列"抓记者"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舆论监督案.新闻界存在的腐败现象是人所共知的,但对"抓记者"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新闻腐败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有几个认识问题应当厘清.  相似文献   

6.
2005年,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论文集<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中文版出版,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国内的研究发端.随后,有关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基础研究开始散落出现.2008年陈力丹教授主持的一场关于<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1]的讨论之后,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走向深入[2],并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中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论.  相似文献   

7.
在10余年记者生涯中,我亲身实践了600余次暗访,没有一次因为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而引起诉讼,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记者被打的恶性事件,虽然有10余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在暗访中对"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读了<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和<青年记者>等报刊发表的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的事迹,很受教育.笔者深为齐鲁新闻界涌现出这样一位记者的楷模而感到自豪.陈中华的事迹是对新时期优秀新闻记者应有素质的生动诠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自觉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光荣实践.他的事迹为记者的成长、成才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日本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新闻媒体发达的国家.日本人口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但<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朝日新闻>也超过800万.就是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发达的国家,却存在一种将多数杂志、网络媒体和自由记者排除在外的记者俱乐部制度.日本自由记者上杉隆更是在新书<记者俱乐部的崩溃>中,批判记者俱乐部是导致日本新闻业衰退的元凶.  相似文献   

10.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15日,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与<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在杭州召开频道发展战略高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总编辑胡智锋、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胡志毅以及<中国广播影视>、<综艺>杂志记者等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浙江广电集团和民生休闲频道的领导与频道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4.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借着周末假日,上邮箱处理一些来往信件.看到博雅书屋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传媒方面的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写的<给年轻记者的信>.他积自己三十年新闻写作与新闻教育之经验,谈到成为一位名记者的素质修炼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观点和建议.笔者仅仅浏览了一下该书的梗概介绍,便生发出不少感悟,愿意在此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当记者成了导演>一文后,认为作者观点有失偏颇,不敢苟同. 我认为,他不了解电视记者是如何进行再现事件的.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用文字不难还原事件真相.而作为用画面说话的电视记者,就不是件易事.  相似文献   

18.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6,(30):23-25
理论文章是报纸中的一种重要体裁,面向社会大众,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如今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是关于社会发展问题、规律认知的一种思想交流.如何认识理论文章?理论文章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增强吸引力?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访谈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曙光、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  相似文献   

19.
蔡斐 《中国广播》2012,(12):64-67
记者暗访遵循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记者暗访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适用不同的原则进行规范。非介入型记者暗访和非诱惑性记者暗访应遵循自由使用原则,犯意诱惑型记者暗访应遵循禁止使用原则,机会提供型记者暗访应遵循谨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陈秀云 《新闻记者》2008,(12):78-80
理论通常都是写出来的,新闻理论当然也是写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新闻理论教材,给人留下了"写得不好看"的印象.陈力丹教授的新著<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则是"讲"出来的,录音整理,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讲得让人入境,所以值得一看,而且确实能让人读下去.这是一本致力于应用却又超出应用目的的理论著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