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写作课堂缺少"教学"教师通过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是教学的本质.②没有教师的这些努力与尝试,在课堂上发生的"活动"只能称为学生的"个人学习".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学科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写作是检验和提高语文的重要手段,不少写作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教学中的生活实际,在生活里面寻找语文教育,在语文写作里面教书育人。如今的短信、微信以及微博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很多短小精悍的文章受到大家的喜爱,在教学中怎样通过较少的字数来写出一篇文章,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追求。现在的很多学生对于写作课程都存在着排斥害怕心理,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在写作课程上,恐惧语文写作课堂。而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利用"微写作",可以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微写作"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写作的同时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课堂作文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作水平停滞不前。作文教学存在教师教学限制了学生写作思维、学生缺少写作素材以及教师作文评价单一等问题,提出改变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为学生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及调动学生加入作文评价的策略,打开作文课堂僵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部分同学不敢尝试回答,害怕失败,害怕竞争……归根结底,是他们缺少自信。自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地唤醒。  相似文献   

6.
冯华 《语文天地》2015,(4):61-6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课是不可或缺的课型。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将阅读与写作割裂了,且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并侧重课堂主线,忽视课外补充,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对写作文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或害怕写作。为提高学生写作热情与能力,教师要注意“三整合”,即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从而优化作文教学。一、阅读与写作整合,以读促写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往往是分开授课的,割裂了两者的联系,无法发挥  相似文献   

7.
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活力,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写作活动。在《雾》一文的写作中,教师通过合作讨论、梳理完善和联系迁移等途径,打开、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写作"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提高了习作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写作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应该解决好习作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即"想写""写什么""写好"等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写作没思路,写作少素材,写作缺亮点,写作无逻辑……。这些都是萦绕在初中语文教师耳边始终不绝的,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和封闭性课堂的双重影响,学生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和教师课堂的讲解逐渐狭隘成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唯一来源,学生没有积极的写作动机,疲于应对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和各类语文学科考试,使得文章普遍带有"三段式"的  相似文献   

10.
李鹏积 《甘肃教育》2014,(16):45-45
正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侧重于强调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忽略了学生内心情感的积淀,这一类教师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缺少对学生的真正关注。要改变现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单纯发现世界向发现内心回归。在教学中,一是要确立大语文观的教学目标,二是将为阅读而阅读转化成"指向写作"的阅读。一、树立正确的、更为高远的教育目标,提高作文水平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素质、境界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语文的教学应脱离书本和考试的束缚,建立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感到最为害怕的事,故写作往往成为语文教学的"包袱"。那么,怎样让写作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包袱"呢?那就需要寻找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努力改变初中语  相似文献   

12.
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既是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又是弱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往往是孤立的,只停留在学生写—教师改—简单评讲—例文背诵的层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写作教学使得学生在写作时得不到适切的指导,写作后缺少反思与改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把充分关注写作过程的"过程取向写作教学模式"引进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写前的准备、学生的合作和同伴的修改,关注的重点不在最终的作品,而在写作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3.
张利 《考试周刊》2012,(38):47-47
作文教学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一项难题,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作,导致学生写作时很难创新。如何使学生写作时思路明、条理清晰呢?文章就此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现在大多数初中教师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方式费时费力,成效甚微。本文旨在探索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提出适合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实施的方案及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害怕作文,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教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尽管花费很多精力,但就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导致学生都作文有畏惧情绪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一、寻找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的心理或真确的体验,反对假话、空话、套话.那么,如何变"假话"、"空话"、"套话"为"真话",甚至妙语连珠呢?无疑,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的信息充实写作材料的容量,让课外的阅读资源丰富写作材料的底蕴,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实验类课程"基础写作"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研究旨在提高"基础写作"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在"基础写作"课堂互动教学中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以及采用开放式的作业自评、互评和课堂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17.
VOA特别英语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点是明显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提供规范语言,促进流畅表达;丰富写作语料,激活创作思维。因此,在写作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最新的VOA特别英语报告作为一种补充与导入是可行的。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课堂精听"和"课后泛听"两种形式。课堂精听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与模仿;课后泛听要求学生广泛收各种信息,积累写作素材。两种形式交替使用,互相补充,构建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有效的热身与导入部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在人类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成了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善了教师的教学形式。本文以习作教学为例,从丰富写作积累、激活想象力、降低写作难度、创新评价方式和改变课堂五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作文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往往都有畏难情绪,写起作文来如同挤牙膏,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应有的生动与精彩。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轻轻松松作文,并爱上写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写作,主要原因是感觉没有内容可写,正所谓"习作难,最难心中无事谈"。语文教师要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来说都是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之源,导致学生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人物事件虚构化,学生厌倦作文,更加谈不上写好作文了。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有效观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