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涛 《青海科技》2012,(4):71-73
青海省地大物博,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自然环境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这里辽阔的天然牧场,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的特点,适宜放牧各类牲畜,具有发展生态牧业的先天优越条件。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于第四位。牧区面积占到了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4.76%,可利用的草场5亿余  相似文献   

2.
赖玉珮  李文军 《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
干旱半干旱牧区社会生态系统人、草、畜三者紧密关联,草场承包政策阻碍了牲畜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移动,长期而言不但使草地生产力下降,也对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草场流转被认为是草场承包之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解决草畜矛盾、改善牧民生计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市场手段,流转是否能解决草场承包带来的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困境,对草原管理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试图从牧区人、草、畜关系特征的角度,在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剖析草场流转给牧民生产生活和草原生态带来的影响,探讨用市场方法整合草场、恢复牲畜移动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的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草场整体的放牧压力稍有缓解,牧民生计有所提高;但是却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转移、被流转草场过度利用,贫困户因无法转产而无法根本改善生计,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此外,草场流转后组用草场的富户虽然移动距离有所增加,但是空间仍相对固定,牧户关系更加独立,仍然使其难以灵活应对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倪祖彬 《资源科学》1985,7(3):13-19
利用天然草场放牧牲畜能以少量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获得较多的产品。放牧制度是使牲畜与草场适时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放牧畜牧业的一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草场资源特点和畜种的区域差异密切相关,对天然草场的经营效果影响很大。在西藏,放牧畜牧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它的放牧制度如何?又有什么样的地区变化?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它对改善放牧制度和促进放牧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考察研究所及,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钟建 《资源科学》1991,13(2):51-57
新疆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其畜牧业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良的天然草场和发达的灌溉农业,使新疆具有发展草原放牧畜牧业、农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以及牧区与农区联营畜牧业的良好条件。解放以后,新疆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头数从1949年的1038万头(只)增加到1986年的3120万头(只)。其中牛羊总数达2740余万头(只),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畜产品(表1)。  相似文献   

5.
欧拉型藏羊是青藏高原肉羊生产的宝贵品种资源,通过多年的系统选育和培育,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藏羊的产肉性能,并且具有独特的肉质品质特性,应通过进一步选育提高,并进行遗传性状和生产特性的研究,逐渐将其培育成高原地方良种肉羊品种.同时,依靠当地无污染的天然放牧草地,通过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生产有机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高原特色的有机肉羊产业,对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后续产业和增加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靠河西走廊,南临青海湖,西倚祁连山主峰与海西州接壤,东连海东地区,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牧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92%,总人口25万多人,以藏族为主体,汉、回、蒙古、土等十几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这片草原辽阔、群山巍峨、林海茫茫、河流纵横、高峡叠起、资源丰富、遍地宝藏的富饶土地上。自治州有天然草场267万公顷,各类牲畜260万头(只),以盛产藏系羊、牦牛、“西宁毛”、  相似文献   

7.
杨壮  肖敏 《内江科技》2022,(2):25-26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干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红原县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土壤板结面积加大,鼠害、草地沙漠化等现象频发,随着有毒有害杂草滋生,可食牧草量减少,牧草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原生态恢复进程缓慢。为加快草原生态保护,总结提炼草原修复技术,针对草原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红原县退化草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11个省(区)的土地辽阔,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放牧畜牧业历史悠久,历来是蒙、藏、哈萨克等善于经营放牧畜牧业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区内的牧业经济,特别是放牧畜牧业经济,在区内外占有重要地位,11个省区占有全国80%的少数民族人口,89.5%的草地。48.6%的牲畜,以及丰富多采的畜产品。牧业产值占全国牧业总产值的28.1%,占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1.5%,高于工业、低于种植业,位居第二,占牧区农业总产值的的80—90%。由于区内天然草地资源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  相似文献   

9.
大针茅草原养育了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 ,主要是马、牛、羊等 ,形成特殊的草原生态系统 ,对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针茅的颖果为针状并具带钩刺 ,易扎入羊皮内 ,尤其是细毛羊受到很大的危害 ;本文根据从 60年代以来所做的各方面努力 ,提出针对大面积针茅草原的放牧管理措施 ,为天然草场改良及草畜一体化实施专项针对性讨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作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拥有约0.87亿hm2的天然草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在全国奶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下,内蒙古作为奶牛养殖大省,奶业发展已遇到诸多问题,本文仅就奶农利润下降问题的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草甸退化胁迫下的适应性探讨——以青海省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退化胁迫下,当前黄河源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草场尤其是冬季草场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因素.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于2004年5月、2006年11月、2007年9月、2008年9月对达日县牧户进行了四期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胁迫下政府和牧民适应措施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牲畜结构方面表现为牲畜存栏数减少;牦牛母畜比例上升.1976年-2006年藏羊存栏数减少60.90%;马存栏数减少了57.78%;牦牛存栏数减少25.96%.2004年以来,成年母畜在牦牛畜群中比例逐渐增加;②在草场利用方式上,表现为转夏场时间提前.5月前转场牧民比例由2004年的41.50%提高到2007年的61.00%.这暂时平衡了冬夏草场的压力,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加大了夏季草场的压力,可能会加速夏季草场的退化.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遏止草场持续退化的态势;二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议以生态补偿形式从相邻省区或饲草(料)基地购入(/调入)草料,缓解草地压力过大的状况;③生态移民方面,移民户数增长缓慢.调查区2003年有105户迁移,到2008年也仅有115户移出.2005年实施以草定畜后,除上红科、莫坝、特合土、桑日麻等乡镇外,其余乡镇超载严重.牧户经济基础差、移民支配生产的能力差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升生态移民的经济与生态效果,如何构建搬迁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替代产业等,仍是近期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退化草地恢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草甸退化胁迫下的适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退化胁迫下,当前黄河源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草场尤其是冬季草场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因素。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于2004 年5 月、2006 年11 月、2007 年9 月、2008年9月对达日县牧户进行了四期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胁迫下政府和牧民适应措施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牲畜结构方面表现为牲畜存栏数减少;牦牛母畜比例上升。1976 年-2006 年藏羊存栏数减少60.90%;马存栏数减少了57.78%;牦牛存栏数减少25.96%。2004 年以来,成年母畜在牦牛畜群中比例逐渐增加;②在草场利用方式上,表现为转夏场时间提前。5 月前转场牧民比例由2004 年的41.50%提高到2007 年的61.00%。这暂时平衡了冬夏草场的压力,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加大了夏季草场的压力,可能会加速夏季草场的退化。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遏止草场持续退化的态势;二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议以生态补偿形式从相邻省区或饲草(料)基地购入(/调入)草料,缓解草地压力过大的状况;③ 生态移民方面,移民户数增长缓慢。调查区2003年有105 户迁移,到2008 年也仅有115 户移出。2005 年实施以草定畜后,除上红科、莫坝、特合土、桑日麻等乡镇外,其余乡镇超载严重。牧户经济基础差、移民支配生产的能力差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提升生态移民的经济与生态效果,如何构建搬迁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替代产业等,仍是近期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退化草地恢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藏西北高寒牧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洪  边多  胡军 《西藏科技》2006,(1):43-47
利用藏西北高寒牧区1971-2002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皿蒸发量、大风日数、各站≥0℃和≥5℃期间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积温和降水量等32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30年藏西北高寒牧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藏西北高寒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升温趋势;(2)阿里地区年降水量总趋势是缓慢下降;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趋势是缓慢增加的。(3)蒸发量、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4)那曲地区一带牧草青草期间的降水量缓慢增加,将非常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而阿里地区牧草青草1期间的降水量本就有限,在降水量逐年缓慢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牧草的生长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意味着阿里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将可能造成该地区干旱的加剧。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是一个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以盛产牦牛和藏系羊驰名的牧业区。全省草场可利用面积达五亿多亩,发展草原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俞锡章 《资源科学》1981,3(1):17-30
青海地区草场辽阔,有可利用草场面积五亿多亩,对发展高原牧区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为适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本文对青海地区的草场资源生产能力及其评价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海科技》2014,(1):56-56
<正>一项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正在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得到试验和推广。通过一年来的试点表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拥有近5亿亩的天然草场,是我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过去,"合家一顶帐房,坐拥千只牛羊"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但是长期的过度放牧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牧区草场植被资源及其利用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博 《资源科学》1980,2(4):30-36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辽阔,水草丰美,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也是呼伦贝尔盟的主要牧区。在行政范围上,这里包括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习惯上称之为牧业四旗)、以及满洲里和海拉尔市。本区总面积1.25亿亩,其中天然草场面积1.0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6%,这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