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望洋兴叹"看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倡它。  相似文献   

2.
文辛 《考试周刊》2011,(32):43-43
文化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由于价值观念、居住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种文化规范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即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一个表达方式也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内涵。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修辞创新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也说"田"     
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发展变化相辅相成而又各有其规律。本文以此为依据,阐述了“田”这个字与“dien”这个词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澄清了王力先生关于“田”字的解释使我们产生的疑惑。  相似文献   

5.
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作为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的信息,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模因现象可以在注意观、经验观、基本范畴理论和整合观中找到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7.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战争征服、迁徙杂居、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必然会相互影响,这表现在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方面。借用现象在语言接触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借用现象无论对借方还是被借方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借用的形式、借用的趋向、借用的作用及影响对语言接触中的借用现象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张小慰 《太原大学》2001,(2):29-31,39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向言语技能、言语能力的转化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语言的“专化作用”正是这一转化的关键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应予以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境的作用等探讨了“专化作用”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时尚都市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从开播到现在经历5年,已播出三季,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征服了无数观众,保持着不错的收视效果。作为中国版的《老友记》,《爱情公寓》的幽默语言的模因现象十分明显。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析该情景喜剧中幽默语言的模因现象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言中的一些文化元素,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文字的推敲,或者长篇的阅读,或者格式工整的写作。英语的读写能力固然重要,但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已经成为语言运用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欲通过再议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重新思考如何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孝煜 《文教资料》2008,(15):46-49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作为历史现象的范畴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可分为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刘勰也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极其重要。那么,什么是品味语言呢?所谓品味,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人们历来认为,  相似文献   

13.
语言倭化是师生冲突的一种极端体现,已经超过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的限度,而变成一种不道德行为。这无疑是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的践踏,是对师生相互关怀的阻隔,是对师生成全生命的扼杀,更是学校的一种失德行为。作者试图从教师、学生和制度化教育三个方面寻找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防止教师在语言上倭化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归根结底必须以语言为本,这是语文的本性造就的,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归之路。语文阅读教学着力于学生语言的“内功”,从语言文字出发,最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思路,为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语言符号的模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玲 《考试周刊》2009,(39):43-44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渐加深,各民族或国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自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另一方,与此同时还会将对方的文化价值收为己用。这种文化上的复制现象就是文化的模因现象。文化的复制又体现在文化符号,即语言符号的复制上。通过语言符号的复制,两种文化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物得以一夜闻名,究其原因,现象本身一定是迎合了特定历史切片的某种集体无意识需要。不论是在万象纷呈的网络海洋还是在群魔乱舞的客观世界中,一拨一拨不断涌现的各色新鲜事物和词汇你方唱罢我登场,早已证明了这一点。现而今,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形表意”。绝大多数汉字的诞生是有其最初的造字理据的,即为什么用这个“形”表达这个“义”。在语文教学中,“因形求义”法就是通过剖析造字理据,寻根溯源式地获得对字义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因形求义”法的具体运用。“因形求义”法在讲解文言字词、归纳一词多义、辨析形近字、解读古代文化等方面均能发挥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之功用。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探讨了"一稿多投"现象的表现、成因,指出:编辑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一现象.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在互联网上对此现象的监视,引导作者由被动研究转向主动研究,加大对"一稿多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