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叶 《声屏世界》2014,(5):72-72
前不久,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看标题就令人瞩目:“病人因欠五万手术费,颅骨被取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这也太不把患者的健康当回事了吧!所以,好多人还没看文章。光一看题目,就已经义愤填膺了。然而,这篇由记者刘广超采写发在《大河报》上的报道.原本用的是一个很平实的标题。“颅骨取下一年多。谁能帮她装上”。  相似文献   

2.
问过与我同龄或比我稍小一点的人,说,你读过《马凡陀的山歌》吗?答,不太知道。袁水拍的此著40年代风头甚健,当然是老一辈人都耳熟能详的。近我淘得此书,三联书店1950年版。开头第一首即是《求饶?》,诗开头第一句话,就援用了《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先生社评中的话,“为了国家向你们求饶!”即:“向贪官污吏,发国难财者/和死硬者一一求饶!”此诗后记为:“看了《大公报》社评是向贪污官吏及奸商求饶而作。  相似文献   

3.
一个电话,一次面谈,决定了一项策划。 去年6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朋友》栏目组负责人找到我说,他们准备为中央台的《长篇连播》节目做两期“用声音交朋友的人”的电视专题节目。我一听这个切入点心里就叫好!巧了,在“广播发展年”谈广播,有意思!这太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4.
东窗事发 1987年11月初,中国乡镇企业报驻兰州记者站站长王××向《兰州晚报农村版》编辑部送来本人署名的一篇报告文学——《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记吕全福》。这篇8000余字的“打印”稿,便很快在这张报纸上以《吕全福进京》为题,连载五期发表。然而,生活在兰州地区的读者,毕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太熟悉了,他们向报社反映:写的不象吕全福!  相似文献   

5.
沧海一粟:看了2006年《档案管理》第2期、第3期先后刊发的刘东斌先生的《档案鉴定——为谁鉴定》和《档案鉴定——由谁鉴定》两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想到了“档案业务指导应当对谁指导、由谁指导”这一看似很平常常的问题.可真要回答,大脑却一片空白,觉得怎么回答都不太合适。深感困惑.特说出来请教大家!也许经过讨论后会得到一些大家相对比较认可的答案.对我们的业务指导实践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贪污女公安局长将受审》——这是4月14日上海某报第7版转发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时所拟的标题。乍看标题,不由得一惊:谁胆大妄为,竟敢“贪污女公安局长”?继而又想:这名犯罪嫌疑人对“女公安局长”是如何实施“贪污”的?以往,只听说贪污钱财,怎么现在连人也能“贪污”?看来,犯罪的手段越来越离奇,真是花样翻新了!但是,读罢正文,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原来这个“女公安局长”,就是以前报道过的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原局长安惠君,她已被深圳市检察院以受贿罪提起公诉,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此案。新华社的报道是告诉读者——这个涉嫌贪…  相似文献   

7.
业余作者吴爱连的记事短文《骑车撞了“老外”》,在《首钢报》周末副刊“百花”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北京晚报》的“都市生活”专版头条也刊载了此稿。一篇500字的小稿,何以能被两家报纸的专版不约而同地选作头条?我认为此稿有以下特点:一、选材好。记实性的文章就是要求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以小见大,善于选材。《骑车撞了“老外”》的作者把握了这一规律。下班骑车去换煤气,不巧中途与人相撞,实属平常人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者能注意从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镜头,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你看,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1口,一个平常的日子注定被赋予不平常的意义。这一天,是一个要记入重庆报业史的日子。这一天,重庆晨报创刊十周年纪念特刊《风行两江》,以其创造的多个第一,划下其在重庆报业发展史上的刻度。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93年12月4日刊载记者张新颖的报道:北京图书馆因经费拮据、清规难越而好景不再。报道说: 沐浴在北京秋天温暖的阳光下,走进北京图书馆,好心情却被一扫而光。一踏进图书楼的大厅,一张白纸黑字的“通告”就有些刺眼。“通告”说,第二外借处的借阅证因故停止办理。 爬上一层层楼,走进一个个阅览室,往日的情景不见了,可容纳100多人的阅览室稀稀落落坐了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10.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严肃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不大景气,因此有人惊呼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这大概也是事实,即使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仍然没有多少人要看。然而,王朔的小说、剧本、电影、电视剧,出一个红一个《渴望》让多少人牵肠挂肚;《编辑部的故事》又让人在笑声中品味人生;《过把瘾就死》把恋人的心态写得那么惊心动魄;而《我是你爸爸》则使人从荒诞中琢磨出正经的道理。不能不承认,王朔“玩”文学,玩出了新意;“侃”人生,侃出了平常人隐藏在深处的心理。王朔小说走进了普通人的行列,宛如平常一段歌,因此出现“王朔热”也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12.
《湖北日报》创刊60年间,随着湖北日报社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社记者、编辑一批一批,一代一代,记录荆楚大地的跌宕起伏、历史演变:湖北日报人艰苦创业,一步一步推进报社(集团)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展现出勃勃上进的风姿!  相似文献   

13.
王方 《青年记者》2009,(21):81-82
《财经》杂志高管集体辞职事件,虽让人震惊,但也在意料之中。笔者曾在一篇传媒评论中写道:“赵世龙、朱德付、朱学东、程益中的理想有多远?”这次轮到胡舒立等人了,《财经》的理想有多远?这确实值得籍此深刻地反思一番!  相似文献   

14.
《财经》杂志高管集体辞职事件,虽让人震惊,但也在意料之中。笔者曾在一篇传媒评论中写道:"赵世龙、朱德付、朱学东、程益中的理想有多远?"这次轮到胡舒立等人了,《财经》的理想有多远?这确实值得籍此深刻地反思一番!中国更需要新闻,还是媒体?  相似文献   

15.
你喜爱镂刻精细、结构奇巧的手工艺品吗?读去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上的《祖国宽恕了他》,就象观赏一件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很耐人寻味。《祖国宽恕了他》这篇通讯,一改过去那种平面报道的模式,采用多侧面、立体型的新形式,在报道阎大林贪污、犯罪的同时,更以饱含热情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他身在异国、迷途知返、向往祖国的感情。细读全文,使人深深地感到作者所报道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通讯对阎大林思想变化的描写很细致,也很生  相似文献   

16.
展江 《青年记者》2021,(3):88-91
这是发生在云南省玉溪市的一宗贪腐窝案,虽然有同案犯多人,且出自电视媒体,但从案值上看算不上大案要案。从当时媒体报道来看,其独特之处在于主犯从境外回国投案自首,这在犯下经济罪的媒体人中是罕见的。然而笔者在阅读主犯的判决书后还发现,辩护人的无罪辩护貌似不智,其主要理由更是让人困惑。法院的回应也很耐人寻味:对于这家电视台是否合法未予确定无疑的认定,而是采取模糊表述。笔者以同案多份判决书披露的信息为线索,结合对多位云南电视人的访谈,初步探究了这一经济和体制改革大潮中出现的“特殊电视台”及其主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张清媛 《青年记者》2007,(20):74-74
近些年来,电视娱乐类栏目异军突起。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因其互动性强、贴近大众而迅速赢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市场回报。于是,一时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电视台纷纷效仿:山东卫视开办《开心假日》、江西卫视有《非常快乐》、福建东南电视台推出了《开心100》……当然,这些栏目中不乏精品,但是,有些节目的制作太散太滥,不仅打消了受众的观看热情,更引起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混乱。于是,业内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优化媒介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19.
现在写文章的人多起来了,书籍、杂志也多起来了,文化界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春景象,这是在“四害”横行的肃杀时节万难想象的。但是,写的人、出的书一多,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杂”。在满筐珠玉中混杂着泥沙,在九畹香兰中夹杂着蔓草,这样的事在我们的书刊上并不少见。例如有一篇两人合写的文章,把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名句“人生目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成是《正气歌》中的句子。这就错得太不应该了。因为这两首诗是众口传诵的名诗。又如有人提到《红楼梦》第三十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平凡小事。然而,只要我们善于用联想这种思维方式,就可能使平凡的小事升华。《新华日报》曾刊登过一条消息《浦口有趣的对比》: 昨天晚上,浦口电影院首映惊险反特故事片《东方剑》。门前的自行车是102辆。紧靠电影院的南京第十四中夜中学内的自行车总数是254辆。十四中夜中学原计划招收九百名学员,实际招生二千多名。开学已两周、早已贴出“不再招生”的通告,可到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