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4月21日至30日,我作为首都新闻采访团的一员,到正在建设的陕京输气管道工程工地进行采访。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途经三省一市。翻峻岭,上高原,跨黄河,穿沙漠,驱车2800余公里,详尽采访了全线的施工情况。通过这次采访,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青年记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深入采访写出优秀作品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2.
那一次采访,极其偶然.但在我的新闻生活中却颇为重要,它使我感受到职业责任、新闻敏感和记者的社会良知.去年冬天,在一次采访中无意听到李富保的名字.他是西平县航运公司的一名船员,1993年2月20日,在长江的安徽马鞍山江面,为抢救一个落水幼童不幸牺牲,留下一个贫困的家.他的遗孀赵素芳和3个孩子生活无着,陷入困境.听到这个情况,我的心隐隐作痛,随即放弃了原定的采访计划,来到李富保的遗孀赵素芳家.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21日,我国著名的民间体育活动家、哈尔滨环球体育俱乐部创办人阎庚华为挑战珠峰而牺牲整整一周年了。我因采访认识他,后又与他相交近二十年,在这些日子里,与阎庚华相识、相熟的往事连连浮现在眼前。 A 1983年,我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当记者,那时听说有一个哈尔滨青年从哈尔滨徒步跑到了上海,迎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这件事对我很有吸引力,就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去采访他。阎庚华当时在大学的食堂当炊事工,他身  相似文献   

4.
今年9月1日至4日,我到登封县少林寺采访由河南省旅游局举办的90中国河南国际少林旅游节,恰逢台湾中国时报,台湾电视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等3家新闻机构的6位青年记者在会上采访。由于是同行,又都是同龄人,关系很快就融洽和谐起来,互相交流了各自希望了解的情况。朱增有今年30岁,是台湾电视公司的摄像记者。2日下午,我和他都在少林武术馆宾馆二楼的阳台上,看楼下擂台上的散打比赛。赛场休息时,我们聊了起来。朱先生毕业于台北新闻专科学校。他告诉我,台湾的大学是不管分配的。他毕业后,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6.
巧访郭方明3月底,我来到春城昆明。采访’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称世博会)。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首次世界博览会,也是我国园艺史上未曾有过的盛事。为了这次世博会,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园艺博览局,局长郭方明原任云南省建设厅厅长,他早于1997年就到任了。我抵昆明后,便立即着手联系对郭局长的采访。世博会开幕在即,采访这样一位大忙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只好通过侧面想办法,走迂回路线。我与博览局所属的《人与自然》编辑部的一位叶女士取得了联系,叶女士告诉我,此时采访郭局长必须等机  相似文献   

7.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她经常来采访,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每次采访都很认真,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五一”节,对平日里忙碌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应该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家与家人一起享受一份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温馨的日子。 去年“五一”节的清晨,我带上采访本、照相机和干粮来到温岭市箬横镇,采访生活在那里的5位普通劳动者。当我来到箬横邮电支局时,只见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江柏青正在分发报纸杂志,他告诉笔者说:  相似文献   

9.
1921年7月,一位中国青年来到莫斯科,在克林姆林官里有幸聆听到列宁的演讲,列宁还询问他关于中国东方的一些社会情况.因为忙碌,未能给予他更多的指导.这名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8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中国青年来到莫斯科,探寻这个国家生活的变迁.这位中国青年叫许知远.  相似文献   

10.
12月14日,我和同事黄燕一大早便来到设在澳门珠光大厦的澳门回归报道新闻中心。这天上午我们已约好一个采访。 正准备出发时,我们被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编辑室主任严文斌叫住了:“今天,澳督韦奇立将分别向市政厅和立法会辞行,你们12点去参加在市政厅召开的辞行会。最关键的是要争取采访他本人,结合最近他的频繁告别活动,写篇特写。今天就发。” 我俩顿时兴奋起来。韦奇立是葡萄牙任命的第127位、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澳督。这当然是个特别值得采访的新闻人物。澳门回归后,澳督这个称谓将永远成为历史。近几天,  相似文献   

11.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12.
列宁有一句名言:“退一步,进两步”。意思是指在政治斗争中,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就不宜冒进,宁可暂时后退以保存力量,创造条件,然后再向目标迅猛进军。这句名言,在新闻领域内,也可以用来指导突击性采访实践。最近,我采写的《他对家乡一往情深》一稿,便是一例。 3月21日,我提前半小时来到无锡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会场。事先我得悉有一位港商要在会上捐款100万元的消息。对此,我当然要抓住线索不放。然而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青年农民,拜《新闻与写作》为师,学写新闻报道才一年半的时间。我用手中的笔,为群众说了心里话,受到了群众赞扬。很多人都说,他敢于为民“鼓与呼”。去年5月,我在采访中无意间了解到一位乡农技员的困境,就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又调查了一个区的农技员现状,写出了调研文章《农村区、乡科技工作的现状及出路》。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县广播站编辑陈相门老师,认识了他也就认识了《新闻爱好者》。次年,我又订了一份。一位同学见我经常读这个刊物,就给我提供了一条采访线索,让我去采访游乐场。同两位办场青年谈话时,我东一斧子西一鎯头地乱问起来,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也没得到满意材料。晚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最后干脆起床列了个提纲。第二天一大早又去采访,挖掘出了两个办场青年都是刚刚刑满出狱的事迹。回校后,我赶写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  相似文献   

16.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下基层     
合为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素质,湖北省洪湖报社分批安排青年记者参加农村“社教”工作。图为报社领导与赴农村参加“社教”工作的青年记者话别。 王玲英摄 白襄樊日报主任记者吴高升热爱新闻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8月24日,他到湖北省谷城县,7天时间采访了40多名县、乡、村、组干部和30多名农民,废寝忘食,写出了3篇通讯、4篇消息、1篇评论共1.3万多字的稿件。这是8月27日吴高升夜访农民邢天才家的情景. 帅琦摄 巾8月20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天特别节目《今天好时光》记者、编辑宁炜(左)与娄底市广播电台记者高德华(右)来到湖南涟邵砂务…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笔者采访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李铣教授。德高望重,用来形容他似乎很贴切,虽然来到药科大学工作已近4年,听说他的名字也很久了,但正式见面这却是第一次。来到李铣教授的办公室,见到了和我想象中一样的他,面对着和蔼可亲的他,居然没有一丝紧张。在五、六个忙碌的电话之后,采访终于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9.
采访是门高深的学问 ,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它有时比写稿还难。而采访中的应变能力 ,又是采访这门学问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这里举一自己遇到的事例可见一斑。1990年7月的一天上午一上班 ,我便接到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办公室主任唐玉打来的电话 ,他说王老要我尽快到他家 ,有采访任务。由于我所在的新华社距王老家很近 ,我骑上自行车 ,不到十分钟就赶到王老的住处。当我来到王老的会客室时 ,见他像往常一样 ,手扶那条黄褐色手杖坐在沙发上。王老两旁坐着十三四位文雅的中老年人 ,除靠王老右手坐的钱正英同志外 ,其余我全都不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你们来了真好。”这是我在跟随“省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阜平一线行”活动中来到革命老区保定市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元铺村采访时,当地群众说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