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人们的孤单焦躁、疏离恐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疏远与陌生,人们感到生活意义的缺失,被深深地笼罩在"孤独"的困境中。针对此现象,弗洛姆把"爱"作为核心,提出了"爱才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唯一答案"这一概念。聚焦《孩子的愤怒》女主人公布莱德,结合弗洛姆关于"爱"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造成布莱德孤独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她是如何通过"爱"使自己走出孤独困境的,对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爱与孤独     
我曾经冲动地想过一个人孤寂地去流浪,游走四方,四海为家,天为盖、地作席,别有一番旷达。想象中那确是一种很具诗情画意的旅途。然而,终究也未曾付诸实践。一个原因是我没有钱;另一个原因是在这片土地上有我爱的家和我爱的人,我无法说服自己去舍弃他们,而忍受流浪的孤独。有人说,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人的存在原本便是一种旋生旋灭的偶然。这也本是一遭孤苦的旅途,孑然而来,孑然而去。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头难免会有丝丝颤抖和不甘。洞穿了生命的意义以后,我们会看到生命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们总竭力想找点东西来弥补一下。我想到的…  相似文献   

3.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集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于一身。他潜心于弗洛伊德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禅宗思想,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把心理分析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各个具体问题,并引入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思想,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精神分析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在他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等著作中关于爱的一系列理论论述,…  相似文献   

4.
雷雷 《考试周刊》2009,(49):32-33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在《又来了,爱情》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妇人萨拉的心路历程。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梦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萨拉内心世界.从而发现外在的平静也许并不能反映老人内心世界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199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又来了,爱情》,时年75岁。彼时已是古稀之年的莱辛,从宇宙空间小说(space fiction)的隐喻写作回归,重又关注人类及其社会现实。该小说是一部兼具现实主义和后现代特点的作品,是莱辛对处于后现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英国和西方社会的一次审视,对该阶段西方人在情感、精神层面无所皈依的境遇的思考,同时也是她在文学和艺术世界中构建理想国度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赵方瑜 《海外英语》2013,(3X):201-20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现对她的《又来了,爱情》进行解读,在这部小说中她坚持了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诠释了老年女性为社会所忽视的感情生活。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深入研究。在其代表作《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关联,用以深入研究二次大战后西方人爱的"异化"现象。在弗洛姆看来,西方社会的爱,已经蜕变成商品关系,他们把市场上的交换原则带到爱之中,使爱赤裸裸地打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烙印。但他在坚持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永恒的爱"这一目标,认为只有这种爱才能疗救异化的爱。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他认为,人们不应放弃对人类永恒的爱的追求,应铲除种种社会障碍,同时通过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来自自然力的束缚,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观点犀利,见解独到,风格多变且写作技巧大胆创新。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研究视角置于莱辛的早中期作品上,对莱辛后期作品的关注不多。事实上,她后期的作品是对前期现实主义风格的回归。虽没有前期那么具有影响力,但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习借鉴的价值。本文以莱辛后期的小说作品《又来了,爱情》为研究读本,分析解读莱辛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后期小说中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爱与孤独     
我最近和“孤独”这个词很有缘,来来去去都能看到,但是发现有人对这个词有着深深的误解,认为孤独等于可怜. 人生而孤独,你会不会觉得,在人群中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那些人群里的火花与你完全不搭?你身边相处几十年的人,在某件事的理解上变得那么陌生?或者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理解的这个世界和别人只是平行时空?《庄子》开篇有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爱情之中的孤独和鲲鹏何其相似,无论身处何地,往往都是遮天蔽日,不知其形.  相似文献   

11.
曲鑫岑 《英语广场》2022,(27):43-46
《岛上书店》是加布瑞埃拉·泽文写给真正爱书的人的故事。有趣、温柔、动人,恰如其分,又汹涌澎湃,它给我们提了个醒,为何阅读,为何去爱。一个人,当他失去了一切,又该怎样重拾牵挂,书,爱情,宴会和欢笑,以及其他生活的美好。本文旨在对小说中人物对爱与救赎的感悟以及对书与书店的独特见解进行解读,并揭示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学校门口卖冰淇淋的大凉伞下,小茶给我们派冰淇淋,她是宿舍第一个有男朋友的,所以请客。老大吃香草味的,老二吃草莓味的,老三吃香芋味的。我想吃朱古力味的,可小茶却喊:老四吃柳橙味的,谁让她叫马程程呢?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文学概念,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陌生化的过程,是事物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人们的审美视野的过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又来了,爱情》中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到十九号房间》《又来了,爱情》三部作品中刻画了自杀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自杀作为表达自我和反抗命运的策略,由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所决定。角色最终放弃自杀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地位提高和获得更大自主所持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6.
爱:走出孤独,走向和谐的艺术——弗洛姆爱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爱占核心地位,爱是对生存的回答,是给予,爱是使现代人摆脱孤独,走向和谐的一种能力、一门艺术,这对现代的教育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一个大约十二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就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你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深化弗洛伊德无意识领域学说,将此与马克思人道主义结合,积极探索社会改造方案。弗洛姆发现,爱是拯救病态社会的答案,爱的关系为当前病态的社会指明了方向,畸形的爱和爱的匮乏导致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将爱作为一门艺术,在爱的可能上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弗洛姆从个体“社会心理”出发,致力于重塑人的“社会性格”,憧憬健全社会愿景,打造充满爱的人道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又来了,爱情》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叙述层次主要划分为故事内叙述层、元故事叙述层1、元故事叙述层2以及元元故事叙述层,这些叙述层次在言语行为边界和本体边界是否跨越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层次之间主要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和纯主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创发性的爱”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为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他的“创发性的爱”的理论。这一理论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为建立人际之间和谐、友爱、充满亲情的关系做了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探索,这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但弗洛姆的这一学说也存在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过的抽象、思辨、直观的限度,这一限度决定了弗洛姆学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