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红小说中的太阳意象绵密奇崛,多采丰盈,寓意苍凉邃远.其叙事功能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描述性功能.指太阳意象仅作为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环境描写出现,为作品提供时间背景,创造氛围;其二是隐喻性功能.指太阳意象既是温暖、正义、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又是挣扎在“生死场”上底层民众艰难生存图景的外显,更是暴戾社会男权专制的写照.透过太阳意象,萧红展示了小说创设的情境氛围,更突显出她对民众疾苦的凝视和同情、对男权专制强有力的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多姿多彩,儿童习语式是她的语言风格之一,它有一般童言的天真质朴,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萧红用儿童习语写作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也非刻意的追求,而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在常见的儿童习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因而,她的作品比一般的儿童作品更有深度.同时,萧红的儿童习语具有节奏韵律,在章句行文间充满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7.
细读萧红的作品,会发现在她的作品中,门意象反复多次出现。从门里门外的孩子到依遍门栏的女人再到寻找精神之门的游子,萧红通过门意象表现出对家的渴望。然而现实中的家门与精神之家的门都一一关闭了,门隔离着萧红与人间。  相似文献   

8.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30年代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从此蜚声文坛。1942年病殁香港,年仅31岁。提起萧红,不得不关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一贯的新颖别致的风格,清新疏朗的文笔和热情沉郁的底蕴。这决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她那多情、多才又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多姿多彩,儿童习语式是她的语言风格之一,它有一般童言的天真质朴,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萧红用儿童习语写作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也非刻意的追求,而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在常见的儿童习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因而,她的作品比一般的儿童作品更有深度。同时,萧红的儿童习语具有节奏韵律,在章句行间充满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4.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悲情小说以其特有的叙述方式和视角在浅唱悲吟中呼唤人性的觉醒。她的作品常用儿童的视角,通过不谙世事的儿童的眼光来折射社会和人生的色彩。在作品的构建上,以独有的超常规的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来构建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作品中多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作品深层的意蕴。不论是儿童视角,还是散文化的句法和结构,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萧红的小说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萧红作为一名作品寥寥的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据一席之地,与她饱含深情的乡土文字有着密切关系。《呼兰河传》属于萧红晚期的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剧情,还是语言方面都已经臻于完备,堪称炉火纯青之作。这部作品里对东北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揭露和反思。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从而更为具体地探析了萧红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变奏——从散文创作看萧红的心态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那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作家,总令人扼腕叹息。石评梅、庐隐、萧红、罗淑,没有一个不是历经了生活的坎坷,苦苦挣扎奋斗过,终于撑起了一方自己的天空时,却让死神过早地带走了她们无量的前程。就萧红而言,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只有短短10年,却贡献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等一批动人的作品;在人生之旅上她仅走了31个春秋,最终怀抱寂寞和不甘离开了人间。我们该怎样感叹这不可续的才情和生命呢! 身为女性,萧红有过最不幸的遭际:花开的年龄便流浪无着,物质生活曾极度贫乏,情感世界又几度失落,这些灾难直接从生理上造成了她体弱多病,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华中时受病魔侵扰,直至最后早夭;从心理上则形成了她内向沉郁的性格,敏感纤细的气质和自强自尊的生活勇气。因而,尽管人们对萧红艺术上的成就交口称赞,但她坎坷多变的生活经历却似乎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人们渴望了解她在生活磨难前的态度,探究她一次次抉择的心态依据。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研读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一般说来,作家的身世之感、性格气质,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尤其像萧红这样一个才情胜过学识、感情富于理智的作家:无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她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文笔,一种非她莫属的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华章》2010,(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受到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得到了旷代人师鲁迅等人的扶持和奖掖,使她具有了反帝反封建、同情劳苦人民的思想,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蕴.<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20.
萧红离开人间有五十多年了。但她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仍然在熠熠发光,馨香飘远,意念流长。萧红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着北大荒的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她的作品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并且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