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英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一些最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高校如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等,在读中国留学生比例均超过了5%.除最受欢迎的理工、经济和金融专业之外,与媒介有关的专业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被称为中国大学生"最难就业年"。这一年全国高校有699万名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是印刷包装专业的毕业生,除本科生就业比往年略显困难之外,大中专生十分走俏,几乎不存在就业难问题。而与高就业率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大中专院校印刷包装专业在招生方面相对困难,市场上印刷包装企业招工难也一直影响企业的发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有着60多年的专业办学历史,多年来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大多被归因于适应他国文化和维系本国情感的需要,但对于留学生代购群体来说,微信既是社交平台也是商业平台,平台中的隐私管理成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数字实践。本文改变了以往文献中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留学生身份建构的研究思路,从用户本身出发,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群体通过隐私管理平衡"做生意"和"做朋友"之间的矛盾,通过隐私让渡和观众隔离重构隐私边界,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策略性表露和选择性隐藏,建构符合客户需求的数字形象,获取客户信任,隐私管理成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4.
文本以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护理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到她们由于在中国国内的就业环境较差和受尊重的程度较低,大多数人认为能在澳洲做好本职工作,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激情奋斗,顽强拼搏,提高自身技术,练就过硬本领,让自己成为祖国的符号和代名词,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获奖理由责任企业,理应发挥光合作用。当普通人仅仅以蓝天与阴霾作为衡量环境问题的简易标尺,聚光科技首席执行官姚纳新却试图用更为精准的方式,测试我们周遭的大气、水和土壤。聚光科技是中国最大的环境测试设备提供商,在增长模式转型尚未完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姚纳新瞄准机会,嗅觉敏锐地进入环保这一蓬勃生长的领域。作为一名国内创业成功的"海归",他还创办了海邦人才基金,累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资助越来越多的"海归"在中国创业。  相似文献   

6.
徐可  于鸿 《出版参考》2004,(4):16-16
中国留学生归国潮流已达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顶峰。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至2002年底,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到目前为止,15万人学成归国。2002年,“海归”将近18000人,比上年增长了47%。  相似文献   

7.
节目组声称应聘过程严肃真实,但围绕节目却总充斥着争议与口水,显然这是一台混杂着职场竞聘和娱乐选秀双重气质的节目"我身边爱看《非你莫属》的亲戚朋友,包括我的父母都已经对我的学历有疑问了。"当着众多人的面,留法学生李晶这样说道。这是6月7日下午,天津卫视求职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举办的一次留学生恳谈会。不久前,《非你莫属》一位海归求职者被疑学历不实的"晕倒门"闹得沸沸  相似文献   

8.
福建船政学堂办学之初,采取了外语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式。执行了苛刻的考核及考试制度。同时也采取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中国式管理哲学,重金聘请外教,重赏成绩突出的学生,另外执行了船厂实习及留学生等实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12,(21):22-23
"海归晕倒门""狂浪的笑""撕证哥"和"成功学信徒"求职……一档求职真人秀节目接连引发口水之争,继而引起抵制活动。但实际上公众所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的目标可能是求职节目背后折射出的真实职场文化。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的必要,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众多企业奉为图腾。压力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为此国家派了学习极地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到莫斯科大学深造,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南极事业推迟了几十年。时光荏苒,1978年中国科学家再次提出对南极考察的建议,得到了国家认可。1983年,我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递交加入书,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中国人几百年的"南极梦"终于得以实现。1985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民生,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在“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做出不一样的报道?《东南商报》推出一组《海归学子求职记》系列报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东京大学大学院时期的黄纯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纯元是我指导的第一个留学生研究生。他于1991年4月进入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读硕士课程,1996年3月完成博士课程后回中国,在东大一共学习了6年。到目前为止,在东大大学院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学完博士课程的留学生只有4名(中国3名,韩国1名),黄纯元是东大读完硕士和博士两个课程的第一个留学生,也是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东京大学第一位获得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学生。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不仅对我个人,就是对于东京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研究室来说,也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旧的社会结构慢慢发生变化,逐渐趋向近代化.此时,清政府内部分为两派:"守旧派"与"洋务派".经过与守旧派斗争后,洋务派在1872年派遣了留学生赴美留学,这成了"中国较有规模的官费留学运动的开端"[1]1",这些留美生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融合了西方文化儿素,形成了"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特征[2]3.此后,留学教育不断地发展,留学生队伍也不断地壮大,到了民斟末年,留学生群体已经成熟.通观近代史,我们可知留学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变化相关联,每一次留学都是巾国社会自我适应时代的过程.因此,不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留学生不同,留学生在不同的留学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与政治诉求莫过于这两方面:"改革"与"革命".基于此,笔者拟在"改革"与"革命"的话语下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的演进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4.
张俏岩 《中国出版》2014,(19):62-63
自从2011年日本大地震以来,考虑到核辐射等原因,到日本留学的人数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在日留学生人数减少。2012年9月,因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恶化,学日语和参加日语培训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且国内有的学校日语专业的招生情况也不理想,甚至个别高职高专院校取消了日语专业。日语图书的出版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出版社的日语图书销售码洋都大幅度下滑。  相似文献   

15.
朱英 《中国档案》2006,(11):67-67
看了今年第7期《这家企业为什么没有招来档案专业毕业生》,有些话不吐不快。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作为冷门的档案专业毕业生就业更难。只有很少的部分档案专业毕业生能进机关或事业单位.不少档案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大中型企业。相当大部分档案专业毕业生不得不毕业就改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年来出现了“井喷”现象,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超过30万人,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2.5万多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派出国。然而,各种问题也纷纷暴露出来,“中国小留学生劣迹天涯,华人媒体剖析其中原因”、“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被捕并被驱逐离校”、“3名中国留学生涉嫌福冈灭门血案震惊日本社会”、“互相攀比引火烧身”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人称“留学垃圾”——中国的留学生怎么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而在就业市场中,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毕业生比比皆是,这不仅涉及到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更是社会教育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成了干千万万的家长及高中毕业生高考后最急迫的关切点。面对全国上千所高校、几千个专业,填报高考志愿、选择理想的专业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18.
杨倩 《出版广角》2018,(14):77-79
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网络资源成了中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以iChinese APP为例,通过对其主要功能、优劣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要从"以先进的语言理论为依托、结合汉语的学习特点、以留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为目标、以专业的建设团队为保障"四个方面来建设汉语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策略与效果,探析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状况,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选取在邕东盟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以及实验法,探索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影响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在邕东盟留学生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东盟留学生中具有正面传播效果,但是效果有限,而影响这种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今后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应规避"传而不通""通而不传""传而误读"以及"他国误传"等风险,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陈琪  孙秀云  龙玉 《大观周刊》2012,(49):177-17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也逐步增加,但目前德语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容乐观:就业范围的狭窄,企业与大学教学的脱节以及大学生自身对未来的规划缺失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德语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问题感到很迷茫,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向上海开设的11所德语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电话采访以及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德语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希望大学生及学校可以采取我们提出的建议,同时对正在迷茫中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有一些指导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